苗族剪纸: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来源: 黔浪网 快旅资讯

苗族剪纸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苗族多是生活在地理条件较差的大山区,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社会发展缓慢,保持着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苗族剪纸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苗族剪纸: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苗族剪纸俗称“花纸”、“剪花”、“绣花纸”,苗语称“西给港”、“西给榜”,意为“动物剪纸”和“花卉剪纸”。

苗族一些支系在刺绣中使用的剪纸花样,在艺术上与刺绣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由于它不是独立的展示,外界人知之不多。

苗族剪纸: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苗族剪纸不同于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窗花剪纸,其主要用途是作为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稿。

苗族剪纸特征DISCOVERY

苗族剪纸: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类型可分为革东和新民、新合两种,手法主要采用剪、刻、扎等方式。范围涉及苗族神话传说和自然界中花、鸟、虫、鱼、动物形象等,内容反映了苗族对远古图腾和自然的崇拜,蕴涵着大量神秘的宗教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艺术特征。

苗族剪纸中常见到:蝴蝶头部为人头、人长出翅膀、人变龙、龙变人、花变龙、鱼变人、牛变龙、蝴蝶变人等形形色色的形象,这些看似怪诞的复合型造型,正是苗族先民神秘“互渗”的原始思维方式的表现。

苗族剪纸: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苗族妇女把人、牛、鸟、花等客观事物按照她们的理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许多符合其审美意识的复合形象,并赋予它们超自然的神性和力量,寄托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歌唱剪纸DISCOVERY

苗族妇女们在刺绣中使用剪纸,历史悠久,在黔东南州苗族中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节中就有剪纸的叙述。

歌中描述苗族先民远古时期从“东方”(苗族早期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向“西方”(指湘西、贵州)大迁徙的情景,“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

苗族剪纸: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苗族历史上的这次大迁徙,是民族性的集体大转移,即使在这样艰辛的环境,妇女们仍把针线、剪花当作十分重要的事项,可见剪纸与刺绣早就成了一对孪生姐妹。

剪纸技巧DISCOVERY

苗族剪纸一般都是用刀口很尖细的小剪刀剪,用剪刀剪不能把纸层叠太厚,有些卖剪纸的艺人便改用刻刀刻,一次可多刻几层剪纸。

用刻刀刻时,纸下垫一块木板,不知道使用比木板先进的蜡板。无论剪或刻,先把图案在表层纸上画好,不像剪窗花那样随意剪。

所用的纸,旧时只有当地于工作坊生产的白皮纸、黄草纸,有些地区使用苗族家庭自制的丝绵纸。白皮纸用竹、构皮等纤维浆制作,薄而韧性非常好,经得搓揉。

苗族剪纸: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丝绵纸是将蚕放在木板上让其吐丝结成的薄皮,既挺括又很柔和,是最好用的纸,它还可代替布料作绣面或染色作贴绣材料。

多层纸叠合剪刻时,苗族妇女们习惯用白皮纸捻或缝衣线将纸穿钉成本子,一幅图案视大小固定数个点,以保证剪刻中各层不错移。

苗族剪纸: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白皮纸捻如小铁钉,长约2厘米,—头粗,一头尖,剪刻完撕揭时不用去掉纸捻,以纸捻尖的那层纸揭起,要几张,揭儿张,余剩的下层不松散,方便保管。

传承意义DISCOVERY

苗族剪纸纹样的母题和表述形式具有鲜明的集团性、地域性和相当稳定的历史承继性,这是由其刺绣的社会功能和传承特性所决定的。苗族刺绣一直没有脱离部落徽记艺术的范畴,它主要用于服饰装饰,与服饰的款式及其它装饰构成不同支系成员的外形识别标志。

苗族剪纸: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同一个支系是一个通婚团体,相同的语言,相同的服饰及发式,是取得同支系成员相耳认同的要素。各支系的刺绣纹样有自己的传统,代代相袭,它的母题和表述形式是经由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而固化,尤其是表述形式所形成的程式,它不仅仅体现山各支系的风格,更是一种思维定势。

因此苗族刺绣和剪纸的传统纹样,刻记了许多远古文化和原始艺术的特征,它众多幻想性的奇妙形象,蕴藏着神秘的思维寓意。


来源:秀美黔东南


相关推荐
  • 五一去哪玩?天河潭景区三大活动震撼来袭

    五一去哪玩?天河潭景区三大活动震撼来袭

  • 2025台江苗族姊妹节“万人唱响翁你河”苗歌对唱活动震撼上演

    2025台江苗族姊妹节“万人唱响翁你河”苗歌对唱活动震撼上演

  • 罗甸盛宴燃爆啦!民俗文化巡游带你领略「最炫民族风情」

    罗甸盛宴燃爆啦!民俗文化巡游带你领略「最炫民族风情」

  • 「享村游 趣罗甸」2025春夏新玩法全面燃情启动

    「享村游 趣罗甸」2025春夏新玩法全面燃情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