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七夕不算啥 在贵州 一年到头都是情人节
来源:
黔浪网
快旅资讯
不管有没有玫瑰花、香槟、巧克力,都一样过! 有这些才算是甜甜蜜蜜的情人节吗? 错! 大!错!特!错! 在贵州,一年到头都是情人节!
采花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采花节又叫采花坡,主要是黔西南州普安、晴隆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节日期间,苗族青年带上芦笙、箫笛等乐器,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普安与盘州交界处的采花坡游方。
摄:act523
通常,在节日来到前,附近苗家东道主,在坡上竖起青枝绿叶的“花树”,树上缀满朵朵鲜花,苗族青年男女围树歌舞,称为“跳花场”。
摄:act523
小伙子和姑娘们围在一起,小伙吹芦笙,姑娘唱情歌。如果彼此看中对方,便互换腰带或荷包定情,来年踩花节上,双方情物均在即可定亲结婚。
摄:act523
报京“三月三”农历三月报京“三月三”又叫“播种节”,2014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月三”不仅仅意味着要播种,还代表着男女青年播种爱情的好时光。
图源:镇远网
节日清晨,侗族同胞们身着盛装,紧跟大木鼓、芦笙的节奏跳起欢快的团圆舞。跳舞结束,热情好客的侗家群众摆起长桌宴,以特色的侗家饭菜款待来宾。
长桌宴后,侗家未婚姑娘三五成群,提上竹篮洗葱。青年男子也两三相约前去“讨葱定情”,若情投意合,姑娘便把手中葱篮赠与意中人。
图源:镇远网
茅人节农历三月三
“茅人节”也叫“爬茅人坡”“插茅人”。每年农历三月三,黔东南州榕江县两汪乡空申苗寨的苗族同胞身穿盛装,吹芦笙跳芦笙舞,狂欢一年一度“茅人节”。
茅人节是当地苗族同胞一种独特的社交活动,也是苗族最原始、最古老的民族风俗之一。2007年,空申苗族茅人节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当天,村民会在茅人坡插“茅人”表白动情的姑娘,用悠悠的木叶情歌表达他们对情人的思念和祝福。
姊妹节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举行
贵州的姊妹节,最热闹的在台江。1998年,台江举办第一届姊妹节;如今,姊妹节已经成为台江县的一张名片。
姊妹节,苗语叫“浓嘎良”,被誉为“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藏在花蕊里的节日”。节日期间,苗族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一起,欢度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
图源:乐途旅游
按照苗家传统习俗,节日这天,要吃姊妹饭。吃完姊妹饭,姑娘与小伙子们便欢天喜地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巡演、游方唱山歌、吹芦笙、踩鼓、斗牛等,从而通过这样的活动结交朋友,寻找另一半。
图源:乐途旅游
肇兴谷雨节
谷雨时节(4月)谷雨节侗语叫“渐苟嫩堕拉”,意为“吃乌米、播稻种”,是对农作时令的提示和黄牛耕田劳作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爱情的独特表达。
谷雨这天,肇兴侗寨已订婚的男方家,会担乌米饭、猪肉、糯米酒等送到女方家作为订亲礼物,女方家则会把乌米饭等送给所有亲友,以示该女即将出嫁。
随着活动的发展,现在不管是不是已订婚的女孩,村民都会到她家去扔卣(yǒu)卣、讨要乌米饭。当天晚上,整个寨子是沸腾的,大街小巷都是要乌米饭的人,每个人的脸上都被抹花,整个侗寨处于极度的狂欢中。
卯节农历五、六月水族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节期为四天,按古老的习俗以水历九、十月(农历五、六月)的卯日开始,按不同地区先后分四批逢卯日轮流过节。
图源:贵州省民宗委
节日当天,在依山傍水、地势较宽、能容纳下数万人的平坦坡顶上,水族青年男女以唱对歌的形式互动,只有未婚男女方可参加对歌。
图源:贵州省民宗委
于是,在一片吆喝嬉笑声中,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在卯坡的树丛中、草地上、山石旁,或站或坐地撑起各色花伞遮住脸唱起对歌来。
六月六农历六月六
在贵州,很多地方都过六月六,今天咱们说的是松桃苗族的六月六情人节。目前为止,松桃已经连续举办六届了。
摄:龙元彬
农历六月六,在松桃九龙,周边村寨的村民都会自发地相聚在这里,站在情人长廊内的两旁对山歌,以此来寻找心目中的“情人”。
摄:东哥
节日当天,姑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镶着宽大花边的衣服,佩带闪光耀眼的银饰,相伴来到歌场,小伙子们吹奏芦笙、唢呐、笛子等乐器奔向歌场,以唱歌跳舞等活动来庆祝节日。
摄:东哥
玉屏赶坳节具体时间各地不一赶坳节各地举行时间不一,五月、八月、九月都有。据了解,玉屏“赶坳节”已有600多年历史。2008年,“赶坳”民族文化活动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摄:新华网 汪磊
节日多在风景优美的宽敞草坪上或山坳里举行,故称“赶坳”。许多适龄的男女青年通过赶坳结识相会,以歌传情的方式,找到终身伴侣。
摄:汪磊
对歌男女青年在歌场上自由组合,歌曲内容以情歌为主,风土人情、生产劳动和政治时事歌为辅。其中,情歌根据男女双方感情的发展,分为逗情、相会、相思、定情等多个情节。
摄:汪磊
七夕和谁过、有没有花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贵州
一年到头都是情人节!
小伙伴
你老家情人节都怎么过呀?
不管怎么过
都把咱们贵州这些特别的情人节
告诉更多人吧
来源:我们都是贵州人
实习编辑: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