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重走苗疆走廊”走进施秉 探寻不为人知的历史遗迹
来源:
黔浪网
快旅资讯
山光草色天成秀,偏桥㵲水古韵来。施秉人文底蕴浓重,历史文化悠久,苗疆走廊在施秉境内长达10多公里,沿途上有古桥、古井、古树等,历经风雨沧桑,仍保存相对完好。
8月28日,“重走苗疆走廊”文化旅游宣传活动考察队来到施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规划团队专家,施秉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朱毅、县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忠果,宣传部、文宗局、政协办等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全国主流媒体记者近50余人一同走进“中国漂城”,揭开传说中的“㵲阳明珠”神秘面纱,探寻施秉不为人熟知的历史文物遗迹,持续扩大旅游宣传力度,为施秉文物遗迹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
水墨云山·中国施秉
山光草色天成秀,偏桥㵲水古韵来。施秉人文底蕴浓重,历史文化悠久,苗疆走廊在施秉境内长达10多公里,沿途上有古桥、古井、古树等,历经风雨沧桑,仍保存相对完好。施秉县从元明时期以来直到晚清的数百年间,在西南古驿道线路上有着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龙塘苗寨
探索苗寨千古之谜,见证传统文化明珠。在距离黔东南州施秉县城30多公里处,有一个深藏在苗岭山脉折皱里的苗寨——龙塘,历史称道:“龙塘”之名源于寨中有一个龙潭,长年不枯。据《贵州省施秉县地名表》中记载:“村侧有三口天然水塘,四季不分,水源丰富,故名。”村中有200来户人家,村前小桥流水,村寨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洞穴等文物遗迹,其建筑以徽派建筑与苗族木结构房屋为主,是施秉县仅存的一座多元文化融合苗族古村寨。
微风阵阵,伴着和煦的阳光。考察队走近了龙塘苗寨,体验苗寨建筑的古风古味。这里仍然保留着过桥祈子、刺绣、织布等传统文化形态,其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引得专家团的教授直呼:“太漂亮了,让我看了很震撼。”
龙塘苗寨是一座国家级民族文化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及开发潜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们新修的现代房屋破坏了村寨传统文化氛围的完整性。对此,苗疆走廊概念首倡者杨志强教授说道:“现在不要轻易对村寨的文化价值进行判断,但是村民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财产,龙塘村是苗疆走廊上一个明显的多元文化交融现象,这对于之后谈民族共生关系,相互包含是具有说服力的”。贵州师范大学何景明教授说:“从旅游开发角度来看,保留当地苗汉文化融合十分有必要,物质形态的保护与规划,政府应有足够的重视,而不能按照村民的意志随意更改,这将会是村寨的巨大损失。目前此地的旅游开发价值还非常有限,如果未来深度发掘,做好规划,旅游发展的前景还是可观的。”
鹅翅膀
鹅翅膀又称螺丝桥,是相见坡的一个重要的近代文化遗存,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身为单拱石桥,长21米,桥面宽6.3米,高11米,跨度6米。据施秉县工作人员介绍,这座桥是第一座现代公路立交桥,在1949年11月,为阻止解放大军进军西南,国民党军队将桥炸毁,解放后,由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按原型修复,2003年又新修了一座新桥,现在随着二级路改线,新老桥均已“退役”。
考察团站在鹅翅膀公路旁,看见石壁之上,刻有“鹅翅膀”三个痕迹斑驳的大字,据悉,这是抗日名将薛岳所作提字。考察团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经典遗迹,为这段红色的历史岁月深深感慨。
华严洞
华严洞距相见坡约三公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寺时间已不可考。只知清初,中国佛教临济宗33世祖师天隐禅师曾是华严寺住持,明代万历年间石刻还在石崖上清晰可辨,此地曾建有华严寺,当年过路的达官显贵在此下马停歇,信徒众多。洞内外石壁上刻有明、清两代大小摩崖13处,洞内摩崖3处,洞口对联上书写:“山光草色天成秀,水曲崖奇地给灵”,横批“空色大观”。洞右横幅题有“空中楼阁”、“卸花处”等,1982年2月被省人民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洞
最后,考察团来到了诸葛洞,这是古时商队陆路转水陆的要塞之处,河道边的石刻记载“因流传有诸葛亮的传说,因此被命名为‘诸葛洞’”。其位于施秉县城6公里的望城坡麓,系下?阳河风景区的入口处。河道旁的乱石上,仍能看见古时纤夫的穿石系缆孔,数百年沧桑回首,这条古时的纤道,依然焕发出无限生机。
施秉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遗留有较多的文物遗迹,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任重而道远。对此,杨志强教授感慨道“希望施秉能为后人留下这笔宝贵的财富,不去肆意破坏,要有高瞻远瞩的思维与视野,保护住民族的根基与本性。”
来源:酷游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