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看印江湄坨村老茶树上发新芽
来源:
黔浪网
旅游扶贫
这几天,湄坨村73岁的村民李世芬在银辉茶叶公司的基地里,忙着采摘梵净山毛峰茶。每天100多元的务工收入,这让她很是满意。
“采茶最好的一天有130到140元收入,较差的一天都有120元。”今年73岁的李世芬高兴地说。
这几天,湄坨村73岁的村民李世芬在银辉茶叶公司的基地里,忙着采摘梵净山毛峰茶。每天100多元的务工收入,这让她很是满意。
郁郁葱葱的茶园,浸润着弥漫不散的茶香。李世芬说,她家的20余亩茶叶还入股到公司参与企业分红,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三金”农民。
李世芬生活的变化得益于贵州省印江银辉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推进茶企转型升级和资源重组,完成企业二次创业新征程,谱写了一曲银辉茶企老树发新枝的动人乐章。
今年80岁的缠溪镇湄坨村村民杨秀宗,双手在茶浪中翻飞,几十分钟她就采摘了2斤毛峰茶。到茶园呼吸新鲜空气,享受茶香荡漾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我们有十六亩茶都是茶厂入股,茶厂负责茶园管理。 ”杨秀宗说。
薪金、股金和租金“三金”让杨秀宗很高兴。她自己也想不到,80岁的她还能进厂成为茶叶产业工人。
村里妇女老少欢快地采摘着茶叶,幸福写在了脸上。李世芬、杨秀宗红红火火的日子,是因为公司改制,转型升级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让大家心里更加踏实。
早在2017年8月,缠溪镇湄坨村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贵州省印江银辉茶叶有限公司在湄坨村银辉茶叶公司加工厂举行收购签约,见证了湄坨村茶叶转型升级的难忘时刻。
“我们公司盈利的20%作为集体分红,30%作为茶园流转资金,50%作为公司再发展资金。”贵州银辉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田景兵说。
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让30岁的柳琴曼放弃了离乡背井到外省务工的想法,而是留下来到茶厂学习制茶技术。
“我在这里学炒茶叶,另外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银辉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工人柳琴曼说。
观念的转变,源自产业发展带来的希望。在湄坨村,像柳琴曼这样留在村里不再外出务工的就有20多人,全部在茶叶基地、茶厂实现了就业,真正实现了家门口“淘金”。
银辉茶叶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缠溪镇唯一一家省级龙头企业。过去,公司疏于茶园管理、组织化程度低、群众参与度不高、市场销售不畅……昔日的窘境历历在目。
“我们村集体经济收购了以前的银辉茶业公司,把以前农户的散户茶园流转到公司里来,从以前的单打独斗到今天的抱团发展,把以前的茶园从散户管养规范到今天的公司管理。”谈起现在的发展,湄坨村村主任李文科说。为了提升湄坨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品质,盘活现有茶叶资源,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湄坨村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商谈,最终以299.8万元成功收购,开启了湄坨村茶产业实施一盘棋战略、大扶贫战略、统筹推进园区发展的新征程。
银辉茶企老树发新枝。银辉在变,关键在方法。公司整合村里14家微型茶叶企业,茶叶大户15户和村里的茶叶散户入股企业,采取抱团发展的方式做大做强银辉茶叶品牌。一系列制度设计引导茶农参与产业革命的各个环节,使他们成为脱贫攻坚中的奋斗者,同步小康的受益者。
“我村今年整合了十几家微型企业,几十家散户,统一茶叶管理,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品牌包装,带动了更多的群众来务工就业,同时,带动了周边村寨茶叶的发展。”湄坨村村主任李文科说。
典型带动,示范引路,先行先试,湄坨村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辐射带动了冷水溪、楠星、客店沟、周家湾、柳塘村等15个村、覆盖贫困人口2000余人。
杨霞琴是缠溪镇方家岭村的村民。原来相距20公里的方家岭村、湄坨村因茶叶而结缘。杨霞琴慕名到企业,心灵手巧的她还成了基地的“掌舵者”。
“我在这里来是管大田,管茶叶这一块,像采茶工的调度,今天采这片了,你就要去看明天采哪块,就帮采茶工通知一声,他们明天就跟着采,工资是2400,是包吃包住。”银辉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工人杨霞琴谈着感受。
湄坨村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理念,对园区进行了绿化、美化、硬化,建设了观光步道、亭子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观光场所,促进了茶农增收致富。
“我村今后依托生态茶园和梵净天池和良好的自然气候,走茶旅一体化之路,让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谈起以后的发展,湄坨村村主任李文科说。
如今,走进生机盎然的湄坨村,茶浪翻滚、茶香荡漾。一片绿色瀚海,似一道道绿色盛宴,扑面而来。湄坨村的茶园已发展到1680亩,基本实现了人均4亩茶叶,建成了生态绿色银行,绘就了“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多彩印江新画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创新能增添活力助企业腾飞。我们期待印江银辉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此次难得的改制机遇,吸收新理念,激发新动能,换发新生命,让银辉茶叶老树发新枝,再写新的辉煌。
来源:微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