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果满园来绿满山——六盘水市发展精品水果产业纪实
来源:
黔浪网
旅游扶贫
近年来,六盘水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精品水果产业发展迅猛,成为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每到鲜果成熟季节,凉都大地“百果”飘香、色彩斑斓:红的是樱桃、杨梅,绿的是猕猴桃、西瓜,黄的是刺梨、枇杷,紫的是葡萄、蓝莓……
近年来,六盘水依托立体性气候特征,以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为抓手,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以“三变”改革为纽带,发展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精品水果产业发展迅猛,成为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走进杨梅园,抬手摘下一颗红得发黑的杨梅,放进嘴里一嚼,酸酸甜甜的果汁入喉瞬间带来一丝凉爽,5月26日,一场“帮扶乐拍”的拍卖活动在水城县发耳镇杨梅园里举行。通过现场竞拍,57户贫困户所种的570斤杨梅现场拍得66200元,贫困户们笑开了花。
六枝特区“落别樱桃”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每到春天,到落别乡赏樱花、摘樱桃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来过的人都说,“落别樱桃”不仅口感好、味道佳,还带着乡愁令人欲罢不能。
六盘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小气候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适宜多种果树生长。瞄准这一优势,我市将其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201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3155工程”(即3个100万亩和5个50万亩工程)战略部署,发展附加值高、品质优、市场前景好的猕猴桃、茶叶、核桃、刺梨、中药材、精品水果等山地特色农业,六盘水农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为充分挖掘我市精品水果的潜力,各级农业部门从品种、品质、品牌三个方面强化“精品”战略,大力推广特色、优质、高效、优新品种和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精品水果优良品种产业化扶贫的普及率和先进技术到位率。
以猕猴桃、杨梅为主要特色产业的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国第一批创建的1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以此为契机,全市按照“五全六化”的要求,同步启动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形成“1+10”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格局。
各县(市、特区、区)创新推行政府平台公司牵头发展产业的运作模式,以“平台公司+村级合作社+基地+农户(股东)”的运作模式,解决产业建设、补植补种、后续管护、项目融资、产品研发、品牌创建和市场拓展等问题,形成“一县一业”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精品水果产业持续发展。
如今,落别的樱桃、羊场的软籽石榴、米箩的杨梅、大河的葡萄等精品水果在市场供不应求。全市精品水果果园面积达22.07万亩(不含猕猴桃、刺梨),其中投产果园达11.87万亩,产量达16.22万吨,产值达32.81亿元,带动农户141209人。
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号角吹响后,六盘水牢牢把握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出台了《春风行动决战脱贫攻坚关键年实施方案》等“1+12”个文件,探索运用了“先谋后动、先远后近、先难后易、先内后外、先快后慢”的“五先五后”攻坚法,强化顶层设计,绘制作战图表,找准攻坚节奏。
巩固产业成果推动产业扶贫,继续深入实施“3155工程”,依托“1+10”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猕猴桃、刺梨、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320万亩;培育省级龙头企业59家、市级龙头企业2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58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力争实现100%的贫困村建立合作社、100%的贫困人口参加合作社、100%的合作社技术团队全覆盖、100%的贫困群众产业全覆盖;坚定不移推动加工、冷链、物流、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全市建成、在建、拟建高温和低温等冷链物流项目累计年冷藏规模约9.24万吨;精准产销对接推动产业扶贫,构建农产品定向直通直供直销渠道,推行“村社合一”,采取农校、农超、农企等订单式产销对接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一个以上定向直通渠道。
有了“百果园”就有了“百业兴”,一批批水果运出山外,一沓沓票子揣进腰包, 绿了山头,富了农民,凉都精品水果“果然不凡”。
稿件来源:中国六盘水网—六盘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