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关岭“顶云精神”放异彩

来源: 黔浪网 旅游扶贫

“南顶云,北凤阳”,40年前中国农村改革最前沿的两面旗帜。

“南顶云,北凤阳”,40年前中国农村改革最前沿的两面旗帜。


关岭顶云公社,云贵高原上曾经的一个普通小山乡,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块精神高地。

40年前“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顶云经验”成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一声春雷,它冲破思想桎梏,唤醒沉睡的土地,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原有分配方式,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在探索“顶云经验”的艰难曲折过程中,凝结成“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顶云精神”,广为世人传颂。

历史是不断延续的进程。40年后,在中国迈入新时代的今天,让我们重温“顶云经验”,从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中汲取力量,以“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奋斗姿态焕发出新的荣光。

贵州安顺|关岭“顶云精神”放异彩

冲破思想桎梏,改革释放活力粉墙黛瓦,绿树掩映,鲜花怒放。雨后的石板井村充满活力,文化广场上儿童追逐嬉戏,老人们悠闲聊天,村前平坦马路上车辆穿梭,呈现出一幅村美民富的新时代农村画卷。6月4日下午,顶云街道办石板井村,记者又见到这寻常的一幕。

“石板井村能有今天的良好发展,还要从40多年前发生在村里的故事说起。”在石板井村“顶云经验”陈列馆,村支书吴兴伦认真介绍每一件展品承载着的特殊历史意义,将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村土地变革娓娓道来。

原来的顶云公社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经历了土地改革、大跃进、人民公社等阶段,到了1978年,全公社28个生产队还在以“生产队大集体”的方式经营管理土地,生产落后,群众吃粮成为大问题。

石板井村80岁高龄的村民陈高忠老人身体硬朗,是当年探索“顶云经验”的发起者与亲历者。他感叹,人民公社时期,社员天天被拴在那小点土地上,出工不出力,粮食收成一年不如一年。

1976年,以陈高忠为队长的陶家寨生产队有30多户180多人,人均年收入仅为56元,人均到手粮食100多公斤,许多家庭在过完春节后就断粮,常以野菜混合谷糠充饥。

“我辛苦一年赚到的工分,换成粮食,只够供全家人吃4个月,靠着领取国家的救济粮支撑一家人生活。”陈高忠说。

为了解决老百姓吃粮问题,1977年开春后的一天,陈高忠带领生产队员李国昌、陶天云、陈宗富、罗定尧、罗国民,冒着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受批判”、“坐班房”的风险,采用“赌咒发誓”、“打手模印”的方式,先后悄悄把生产队的土地分了,他们想到了“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承包责任制。等到秋收,陶家寨的粮食产量比往年翻一两倍,人均分配粮食从原来的100公斤增加到250公斤,人均收入从56元增加到200多元。

“定产到组、超产奖励”可谓立竿见影,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推动农村改革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在头版以《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行之有效》的醒目标题发表了两篇报道,详细反映了定产到组的经过,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顶云经验”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

梦想与改革,相伴不停步“抚今追昔,在新时代诠释‘顶云经验’,就是要有‘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改革精神。” 面对记者提问,关岭自治县县委书记黄波这样回答。

“建设新城是关岭干部群众多年的夙愿,关岭历届党委政府不言放弃,终于修通坝陵大道,建成顶云新区,搬入行政机构,建设新型小区。” 黄波介绍,“顶云新区于2012年纳入县城总体规划范围,规划面积6.51平方公里,入住8万人,新区从西到东依次为建设高铁商贸行政组团、教育产业组团、休闲安养组团及居住组团。”

今天的顶云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的高铁站、宽敞的城市广场、高端城市酒店、城市便民利民服务中心、现代商业中心、行政及文化中心、现代教育、现代旅游服务中心、产业园区等城市配套一应俱全,一座现代山城特色的文化休旅及绿色低碳的生态宜居新城正在茁壮成长。

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位于顶云新区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校区新,办学思路更新,通过与贵阳一中合作办学,引进先进教学理念、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打造优质教育平台。“与贵阳一中的创新合作,真正实现了两校间的无缝对接,形成了两校之间的遥相呼应,机制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民中校长苟忠光说。

新区要发展,产业来助推。在顶云新区内,目前已成功建成关岭自治县产业园区,其中入驻中小微企业38家,培育规模以上企业15家。入驻企业多为食品药品和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64亿元,累计带动就业4000余人,其中贫困户300余人。

贵州云上刺梨花科技有限公司是园区内规模较大的一家企业,也是刺梨产业的一家知名公司,公司2016年成立,现在年产值就达到2.4亿元,摸索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共同发展的路子,已研发刺梨果酒、刺梨酥、刺梨茶、刺梨口服液等一系列刺梨产品,带动当地刺梨大面积种植。

搬迁群众想不到,“扶贫车间”搬到家门口。安馨社区是顶云新区内新建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已入住来自岗乌、沙营、普利等乡镇搬迁群众4000多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搬迁群众就业工作,县委书记黄波等多次前往义乌小商品市场,联系劳动密集性加工项目,在小区内建立“扶贫车间”。

“我家搬进了120平方米的住房,用上自来水,小的两个孩子读书不再走山路,最让我安心。我在扶贫车间加工服饰小包,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块钱,又能照顾老小,我心里很满足。”牟仕美2016年底从沙营乡大田村搬到安馨社区,已适应新的生活。

贵州安顺|关岭“顶云精神”放异彩

“三权”促“三变”,抱团发展添后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群众吃饭问题,但这种一家一户的土地分散经营模式,随着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吴兴伦介绍,石板井村积极探索土地合理流转新模式,汲取“三权”促“三变”等先进经验,成立合作社,“村社合一、合股联营”,集中土地、抱团发展。

当年冒着风险分包土地,如今整合土地抱团发展。现实并未与石板井村开玩笑。世易时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为必然。

40年前,陈高忠亲手把土地分到各户,如今又要“合”,在推行“打包经营”过程中,陈高忠等老一辈农民刚开始都不愿把土地流转出来。陈高忠说,害怕手中的土地“集中”以后,时间久了拿不回来。

新的农村土地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信心。2015年9月,石板井村“关岭自治县民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吴兴伦等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

“土地不确权,以后连个名目都没了,担心把土地改没了。”2016年,村委对村里的土地进行统一“确权”。土地确权后,陈高忠心里就像是吃了颗“定心丸”,主动找到吴兴伦,将他的6亩地全部流转到村合作社,每亩地年租金600元,年底还可参与土地收益分红。

石板井村成片的葡萄园内,红提葡萄已结果成串。“今年村里的提子到了盛果期,预计亩产值能达到10000元。”据吴兴伦介绍,目前,村合作社已有140户农户入股,覆盖村里所有贫困户,集中流转土地700余亩,其中发展葡萄种植150亩,等提子成熟,村里计划采取“农旅结合”模式,借助“顶云经验”的厚重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带领村民“奔小康路”。

“五户联保”养牛模式,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是关岭在大力发展“关岭牛”过程中探索的又一新路子。

“在‘五户联保’养牛模式的支持下,解决我养牛的资金难题,把牛喂好,今年我就能脱贫了。”沙营镇养牛村的村民何万权右腿高位截肢,一直以来都是靠着低保维持生活,2017年,借助“五户联保”养牛模式,不仅增收,还解决了他的产业发展困境。

2016年,贵州省委政府将关岭自治县的肉牛产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助力关岭“一县一业”的打造。关岭抓住政策机遇,同年2月份,关岭提出“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围绕种、养、加、销全过程,逐步构建起“关岭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推广规模养殖“关岭牛”,并不断畅销全国各地,关岭牛品牌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关岭现建有“关岭牛核心种牛场”,通过提纯复壮,保留关岭牛各项优势,计划到2020年,建成规模化肉牛养殖示范场60个以上,扶持360户饲养规模20头养殖户;精准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户,实现人均养牛收入达8000元;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

“今天的关岭已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也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黄波表示,关岭将一如既往地秉承“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顶云精神,继续向前迈进。

来源:安顺日报。安顺市人民政府网


相关推荐
  • 天柱县蛋鸡养殖:乡村振兴的 “金翅膀”

    天柱县蛋鸡养殖:乡村振兴的 “金翅膀”

  • 肯德基小候鸟基金助力开学季 关爱困境儿童传递温暖

    肯德基小候鸟基金助力开学季 关爱困境儿童传递温暖

  • 2024成都超级赛新年首战 宝可梦卡牌开启全新赛事旅程

    2024成都超级赛新年首战 宝可梦卡牌开启全新赛事旅程

  • EVE LOM伊芙珑华南首家零售体验店盛大开业

    EVE LOM伊芙珑华南首家零售体验店盛大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