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贵州水城:扶贫搬迁至景区 旅游经济助民富
来源:
黔浪网
旅游扶贫
“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在野玉海易扶安置点搬迁户罗贤举的新房内,一家人正围坐着吃饭,虽然是去年搬进来的,但他家的室内依旧崭新靓丽,一家人依旧相互述说着“搬”出来的幸福生活。水城县易地扶贫迁入(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海坪安置点(海坪彝寨)位于六盘水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内,属于六盘水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之一。
“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在野玉海易扶安置点搬迁户罗贤举的新房内,一家人正围坐着吃饭,虽然是去年搬进来的,但他家的室内依旧崭新靓丽,一家人依旧相互述说着“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水城县易地扶贫迁入(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海坪安置点(海坪彝寨)位于六盘水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内,属于六盘水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之一。已建成房屋390栋,总建筑面积12.945万平方米(其中商业用房3.1925万平方米),总投资31459.09万元。涉及水城县6个乡镇(玉舍镇、勺米镇、坪寨乡、发耳镇、都格镇、杨梅乡)35个村245个村民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679户2782人,采取集中安置方式进行建设。二期安置500户1977人,三期安置648户2832人,将于今年6月全部搬迁入住。
在实施海坪彝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野玉海管委会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对象精准,选址精准,规模精准,规划精准,建房精准,配套精准,就业精准,节点精准”8个精准,以“一户一简装,一户一家具,一户一证件,一户一产业,一户一就业,一户一技能,一户一股权,一户一包保,一户一带动,一户一服务”的10个一作为保障,全力解决搬迁户在生产生活、就业、就学、就医中所遇到的困难,走出了一条“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搬家以前,陈付琴家位于坪寨乡最偏远、居住条件最恶劣的荣营村红旗组,住的是年久失修的土坯房,想出来赶场要走好几公里路。现如今,看着自己在海坪彝寨居住的新房,依旧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她说:“要是没有政府的好政策,我哪敢想着住新房!”
住处有了,生活又成了问题,没收入来源怎么办?这是许多搬迁群众都担忧的问题。来自杨梅乡小龙村搬迁户朱庆光就坦言:“搬出来,没有地,我们靠啥生活?靠啥脱贫?”
为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切实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野玉海管委会紧紧围绕就业和增收两个核心,探索形成了“搬迁+产业基地”“搬迁+生态康养”“搬迁+加工项目”“搬迁+庭院种养”“搬迁+屋顶光伏”“搬迁+入企就业”“搬迁+技能培训”等七种模式,尤其是围绕“一户一技能、一户一就业”为目标,全面促进搬迁户创业就业,着力改变安置点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目前,在海坪彝寨迁入的679户2782人中,就业1139人,其中,直接解决就业555人,自主创业17人,外出务工567人。
“我现在是在鞭陀博物馆里上班,一个月工资1500+绩效,这让我非常满意。”搬迁户王雪说。
通过培训,在景区发展的带动和公司的帮扶下,部分贫困户还开始了创业,有的开起了小超市,有的在工地上承包工程项目做,生活一天天改善,日子一天比一天滋润。
在解决搬迁户基本生活条件后,野玉海景区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引进公司进入移民搬迁点内,采取合作经营特色实体店的形式,负责对搬迁户入股的房屋进行经营管理,所得收益按股比进行分红。
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对有经营能力的搬迁户鼓励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对没有经营能力的由公司统一安排,对房屋进行调整,在满足居住条件后,对剩余房屋面积统一进行整合经营,农户作为股东将房屋面积作为股本,按“‘三变’+易地扶贫搬迁+公司”模式,交由公司统一经营,对经营产生的利润部分,按比例进行分成。截止目前,已入股搬迁户60户,2016年分红2.43714万元,户均分红406.19元;2017年分红7.31037万元,户均分红1218.4元。
在“‘三变’+易地扶贫搬迁+公司”模式的基础上,野玉海景区进一步探索,在此基础上加入“微田园”,即“‘三变’+易地扶贫搬迁+微田园+公司”模式,采取公司与搬迁户合作模式,公司用土地、资金、技术入股“微田园”,占股50%;搬迁户用劳动力入股,占股50%;所有经营收入按股比进行分红。
此外,“公司+联村党委+农户”模式也在积极推行中,由六盘水希慕遮彝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帮扶坪寨乡,公司出资100万元购甜柿苗,联村党委组织涉及云南、贵州两省的坪寨乡和普立乡共4个村部分农户打造甜柿采摘园,涉及农户111户580人,预计2019年挂果产生经济效益。由水城县玉舍森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帮扶勺米镇,投入资金120万元帮扶勺米镇完成茶叶产业结构调整2500亩左右;投入资金35万元到勺米镇为百姓购买鸡苗;投入资金60万元到勺米镇营田村合作社引导百姓种植竹荪。
现如今,在野玉海景区的搬迁户们忙得不亦乐乎。尤其是在周末节假日期间,在景区东广场旁的路边有一排摊点,人来人往,场面十分热闹。来自玉舍镇前进村的搬迁户尹成发正为游客烤鸡蛋、洋芋,炸豆腐、香肠,递矿泉水、啤酒。
搬过来后,尹成发和妻子在景区有稳定的工作,他是一名水电工,月薪2200元,妻子是环卫工,月薪1700元。在干好本职工作同时,夫妻俩轮流照看摊点,每逢节假日,每天收入2000元,平时,每天收入100元。
谈到现在的生活,尹成发感慨:“实在没得多的话说,就是一个字,好!”
下一步,野玉海党工委、管委会结合景区实际,围绕脱贫攻坚部署工作。景区将不断开发产业、引进企业,计划在景区内规划建设创业园、刺绣服装厂等旅游项目,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将以“三变”改革为契机,结合野玉海“三变”模式,在海坪彝寨开设小酒馆、小家纺、小旅馆、小作坊等,带动更多搬迁农户脱贫致富。力争到2019年解决贫困户就业岗位3002个,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水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