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铺富路|江口“春风行动”立足生态优势打出增收“组合拳”

来源: 黔浪网 旅游扶贫

2014年,贵州省取消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GDP考核,江口县是铜仁市唯一一个列于其中的县。

初到江口,满目清新。只觉,这是一座与他处不一般的小城。空气爽冽,放眼是翠山,移步见清溪,不见工厂轰鸣,唯有翠竹摇曳下,碧流环绕处,农人怡然而作,仿佛处于世外桃源。


  2014年,我省取消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GDP考核,江口县是铜仁市唯一一个列于其中的县。


  大自然赐予了江口温润富饶的绿色财富,江口便以山为媒做足绿色文章,以水为介做活特色产业,背靠绿水青山,为民谋求金山银山。


  不再考核GDP,但也同时增加了营造林任务保存率、森林覆盖率两项生态环境考核指标,以及调整就业与收入、生态环境类、农业发展类3大考核内容的权重,分别为24%、20%、16%,促江口在“绿色”上谋出业兴民富来。


  4年过去了,江口不仅未因GDP考核的取消而放慢发展的脚步,反而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行,谋得了青山绿水,还于铜仁十区县中率先叩响小康大门。


  今年,省委发出春风行动令,江口县再掀绿色风暴。凭着近年来对绿色产业的探索,对10.56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拟定了以生态茶、特色水产、猕猴桃为主导产业,中药材、蔬菜为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路径,打造出“3+2>5”的产业新模式。


  山上茶弥香——生态茶产业风生水起

青山绿水铺富路|江口“春风行动”立足生态优势打出增收“组合拳”

  4月的正午,骄阳已似火,江口县坝盘镇挂扣村的后山顶上,山风拂过茶园,裹满茶香,吹淡了阳光的炽热。


  “品级高不高,看这汤色就知一二。”茶园中央的办公楼里,主人龚敏慧拿出了茶场产的顶级茶品“黄金芽”,一番娴熟地冲泡,黄色的茶汤溢满茶杯,金色的叶片似镶嵌在宝石中一般,茶香四下弥漫,顿时让其它茶汤黯然失味。“喝一口这‘黄金芽’,其它茶叶可就喝不上嘴咯!”龚敏慧笑道。


  其实以前,龚敏慧对茶叶也是一无所知。2012年3月,龚敏慧和丈夫在这挂扣村承包了650亩土地,成立了九龙山茶业有限公司,这才和茶打上了交道。


  6年时间过去,茶园已迎来丰收,年产值有300多万元。今年的春茶采完,仅其试种的“黄金芽”就出了30多斤。“黄金芽”品种独特,是目前国内惟一的黄色变异茶叶新品种,其对土壤质量要求高,茶株一年四季均为金黄色,是高档珍奇茶品,市场价均在每斤2000元以上。


  “以前,哪敢想我们江口的茶叶能种得这么好!”同行的江口县茶叶局工作人员李江玲,呷一口茶汤,忍不住发出感叹。她告诉记者,别看如今全县的茶产业风生水起,江口茶一路走来可是不易。


  在2007年以前,江口县除了原始森林中零星的野生绿茶外,不见一块人工种植的茶园,大多数的江口人并没有饮茶习惯。


  当时,省里出台《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将茶产业打造为全省支柱产业。铜仁市提出建设100万亩茶园,便配套一系列茶产业扶持政策。借着如此东风,江口茶正式起步,计划用10年时间建起10万亩优质茶园。


  10万亩优质茶园从零开始,谈何容易,老百姓对茶叶种植完全不了解,都保持观望,产业刚起步就遇到了难题。


  于是,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引进企业、培育个体、探索利益联结……在不断的摸索中,该县一点一滴将茶产业从无到有,做成了富民产业。


  到2017年,该县种茶规模远超十年目标,达到15万亩。打造出了1个省级茶叶示范园区、3个“万亩茶叶乡镇”、12个“茶叶专业村”;产业红利惠及2.1万农民,涉及贫困人口11396人。


  “江口坐拥优越的自然资源,而茶产业无论是从产业效率、市场前景,还是产业对农民的带动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是我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强有力抓手。”江口县委书记杨华祥说。


  今年,省委“春风行动”令一出,江口遂将茶产业列为全县三大主打产业之首,计划新建生态茶园4万亩,“春风行动”期间要完成2万亩种植。


  “往年各家各户整地播种玉米,今年抱团栽种茶叶。”在闵孝镇双屯村,村支书姜启云高兴地说,今年村里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县里引进的“贵茶集团”,以“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完成了1200亩生态茶的种植,仅投产前的茶园管护用工,每年就能给村民们带来110万元的收益。


  目前,该县已新建茶园2.03万亩,超额完成了春季种植任务,惠及农民2.7万人。今年,该县还启动了30条碾茶生产线建设,将大大提升全县茶产业的产值,茶叶这片小小树叶,将为江口人民带来源源绿色财富。


  水里鱼儿跃——特色水产做活水文章


青山绿水铺富路|江口“春风行动”立足生态优势打出增收“组合拳”

  走进凯德街道凯市村的小龙塘,昔日不起眼的小山沟轰隆声一片,工程车往来穿梭,挖掘机轮番作业,一个数万平米的大工地现于眼前。


  “我们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今年三月初开工建设,真算是拔地而起了!”看着现场热火朝天的施工,江口县畜牧局局长杨再坤感慨道。今年春风行动伊始,县里敲定了以冷水鱼养殖为主的特色水产规划,引进贵州东亿农业公司,投资6000万元,打造全省规模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投产后,将年产商品鱼300万斤、鱼苗400万尾,可解决60人长期就业,带动30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水源充沛,交通便捷,你看我们的水源,不仅水流量大,而且一年四季从不干涸。”杨再坤兴致勃勃地介绍。


  小龙塘距离江口县城仅二十分钟车程,青山绿水环绕。冷水鱼养殖基地旁边就是地下水出水点,水流量能达到1.8立方每秒,经检测,水质达到了饮用水标准,“这一点,对于冷水鱼产业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杨再坤说,县里之所以在产业的选择上敲定冷水鱼,也正是这个原因——江口县境内丰沛的地下水资源和好生态。


  冷水鱼养殖以三文鱼虹鳟和鲟鱼最为常见,而这两个品种也正是江口县冷水鱼产业的主要养殖品种,其对于生长环境要求高,尤其对水质、水温要求严苛。


  而江口恰是在生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县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冷水资源丰富,冷水资源蓄水量达1亿多立方米,有可供水产养殖的水源点42处。这样的绿色“天赋”,让江口的特色水产养殖业不仅走在前列,还顺理成章成为全市的排头兵,闻名全省。


  “每个池子里的鱼苗,不仅数量是有规定的,这大小也要保持均匀。”在该县德旺乡净河村的冷水鱼养殖场内,养殖工人杨再红正在做鱼苗分拣工作。


  那比筷子头还细的鱼苗在苗池中密密麻麻地游来游去,看得人眼花缭乱,杨再红却能用手中拳头大的小网兜,准确而麻利地将大小不一的鱼苗挑到分拣桶内。“干得久了,自然就快啦!”杨再红笑着说道。


  杨再红家就住在养殖场旁边,全家5口人,丈夫和两个孩子,还有个哑巴哥哥。2014年,杨再红的一场病,一下子让原本就困难的家庭举步维艰,被村里纳入了精准扶贫户。


  直到去年,村里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建成投产,杨再红家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


  “我这身体原本干不了重活,没想到却还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养殖基地在用工方面向贫困户倾斜,杨再红成为基地的第一批员工,每月上晚班基础工资1800元,另外上白班每天还有60元的上工费,她家的4亩土地也流转到基地,一年收入流转费2400元,还能参加年终产业分红,“去年,我在这冷水鱼产业上就收入了2万多块钱。”杨再红乐呵呵地说道。


  在德旺乡,冷水鱼产业红利已惠及了全乡220户贫困户,而在全县,像杨再红家一样因冷水鱼产业带动增收的群众,更是不胜枚举。2016年,江口县被省农委列为冷水鱼发展裂变县,一大批冷水鱼养殖基地如雨后春笋,截止2017年,该县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5000亩,年产值1.4亿元,占全省冷水鱼产量的28.5%。


  今年,“春风行动”催生农业产业崛起,该县又将新增特色水产养殖面积1000亩,总面积突破6000亩,将带动更多群众分享生态红利。


  山脚果飘香——猕猴桃藤结出致富果

青山绿水铺富路|江口“春风行动”立足生态优势打出增收“组合拳”

  “这都中午了,你们快回去吃饭吧,下午再来。”


  “快了、快了,就这茬草割完就散了。”


  正是烈日当空的正午,凯德街道凯市村的猕猴桃基地里,放眼望去,3000亩猕猴桃绵延山脚,一眼望不到头,两边的村寨被衬得好似绿海里点缀着的舟楫。村民们躬身藤架下,割草、剪叶,忙活得忘了时间,章建军连连催促下,大伙才慢慢收拾工具准备下班。


  “村民干活这么卖力,老板催了还放不下活,你这是包工给村民做吗?”随行的工作人员忍不住问起。


  章建军笑着摇了摇头,还没来得及回答,旁边干活的阿婆唐兰英直起身来说道:“哪里是包工哟!点天天算,这活是给老板做,也是给我们自己做嘛,卖力点是应该的。”引来周围干活的村民纷纷随声附和。


  章建军是福建人,2014年,通过江口县招商引资来到江口,注册成立了贵州村华秋实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凯市村建起了这一片农旅一体化高标准猕猴桃种植示范园。


  “搞产业要与老百姓利益联结,群众感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自然支持产业的发展。”章建军告诉记者,基地猕猴桃全部采用生态种植方式,除草全靠人工,再加上施肥、剪枝、裁果等管护工作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仅2017年度,基地就付出劳务费100万余元。


  “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在基地里找活干,大伙都知道,基地发展越好,我们的务工就越稳定嘛!”今年60多岁的唐兰英,只要家里没农活就会到基地打工,每天的工钱60元。去年,她在猕猴桃基地除草、施肥,几个月就挣了近4000元,还照顾了上学的小孙子。“要是没有这家门口的产业,就凭种地、养猪,我一年也挣不上这么些钱。”唐兰英乐呵呵地说道。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该县周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49户547人,按人均1亩地建成“猕猴桃精准脱贫示范基地”547亩,人人参与产业分红。


  “去年基地的猕猴桃就已试挂果,收入了400多万元,市场供不应求。”章建军说,江口水源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等独特的生态环境,正是猕猴桃生长的必要条件,而且猕猴桃还可进行矮作物套种,他十分看好产业的发展。


  不仅是企业看好,江口县委、县政府也十分看好这个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绿色产业,背后的富民力量。今年初,该县计划再发展猕猴桃5000亩,涉及坝盘、德旺、民和、凯德、闵孝等多个乡镇。


  目前,已完成种植3230亩,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种植计划,覆盖农户500户1800人,带动250户1000人。猕猴桃这个小小的绿果,不仅在江口扎了根、安了家,还成就了江口人的致富果。


  增收项目多——药材蔬菜巧增收

青山绿水铺富路|江口“春风行动”立足生态优势打出增收“组合拳”

  “缬草不仅有驱风、镇痉,治跌打损伤等药用功效,从它提取出来的精油还有非常好的镇定情绪、安眠的功效。”在贵州苗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展厅里,各类中药制品琳琅满目,公司负责人何莉拿出一款包装精致的精油,向记者介绍起来。


  贵州苗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位于江口县凯德特色产业园区内,主要从事特色植物药材开发研究、植物药材有效成份提取及天然植物制品生产制造。该公司不仅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在中药材的种植、深加工、销售上都已十分成熟,其目前在缬草的开发利用上走在了国内前列,已获得缬草开发产品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9项。2017年,在企业重心仍放在产品研发上的情况下,完成出口折合人民币近300万元。


  “我们梵净山的缬草是全球精油含量最高的品种,在市场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何莉告诉记者,从2004年开始,她和丈夫就开始从事中药材买卖,全球市场对于缬草的年需求量逐年上涨,仅靠野生收采已完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自从公司成立,便建起了5000多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带动群众种植中药材上万亩。但随着中药材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中药材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而除了苗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口县内还培育有贵州梵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吉草堂药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9家。有了这些极具市场拉动力的企业作示范带动,江口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有了坚实后盾。


  今年“春风行动”期间,该县划定了新增2000亩中药材种植目标,而目前,该县实际完成中药材种植8300多亩,全县现有种植面积3.4万亩。


  “今年,就种中药材了!”该县德旺乡堰溪村村民代炳江,去年将家里的3亩地改种缬草,一年下来,除去成本每亩收益达4000元。尝到中药材种植“甜头”后的代炳江,今年还租了别家土地,种了10多亩缬草,成了村里的产业带头人。“中药材可单独种,也可以套种,经济效益高,致富有希望!”代炳江信心满满。


  而同样既可以成片单独发展,又可以通过套种提升土地产值的,还有蔬菜产业。该县一手抓中药材种植,一手抓蔬菜种植,两项产业配合带动农民短期增收。全县蔬菜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3万亩,年产量约19万吨,带动群众实现了短期增收。

来源:贵州日报、微铜仁

相关推荐
  • 天柱县蛋鸡养殖:乡村振兴的 “金翅膀”

    天柱县蛋鸡养殖:乡村振兴的 “金翅膀”

  • 肯德基小候鸟基金助力开学季 关爱困境儿童传递温暖

    肯德基小候鸟基金助力开学季 关爱困境儿童传递温暖

  • 2024成都超级赛新年首战 宝可梦卡牌开启全新赛事旅程

    2024成都超级赛新年首战 宝可梦卡牌开启全新赛事旅程

  • EVE LOM伊芙珑华南首家零售体验店盛大开业

    EVE LOM伊芙珑华南首家零售体验店盛大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