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脱贫攻坚看威宁:夏秋攻势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来源:
黔浪网
旅游扶贫
今年,中水镇更依托毗邻的昭通市建设中国南方最大苹果加工储藏销售基地的优势,加快特色果蔬产业发展的步伐,全力打造“精品红苹果”示范基地,着力把苹果打造成富民支柱产业。
盛夏时节
阳光普照
万物丰茂
位于威宁自治县中水镇
友光村大坪子的
精品苹果种植示范基地内
红彤彤的苹果缀满枝头
在阳光的照射下
如同一颗颗硕大的红宝石
惹人垂涎
村民正在为苹果树修枝
果农李明刚游走在一行行果树间,认真查看苹果的长势,不时伸出手中的剪刀,剪去果树上多余的枝叶,以保证每个苹果都能照到充足的阳光。
“再过一个多月,苹果就上市了,今年的苹果长势好,挂果率高,肯定能卖个好价钱!”看着满园的苹果,李明刚难掩喜悦之情,黝黑的脸上洋溢着阵阵微笑。
李明刚是友光村的村民。大坪子精品苹果种植示范基地192亩果园,他家占了8亩。
“我20多岁就开始种苹果,家里10来亩薄地,每年能产几千斤苹果,人背马驮运到昭通、水城、贵阳去卖,卖相好的,一块多钱一斤,卖相差的才几毛钱一斤,实在卖不了价钱的,只能拉回来喂猪。哪个会想到,政府带着我们改变种植模式以后,种苹果的效益会这么好……”回忆起过去种苹果的种种经历,李明刚虽有些感慨,但看着眼前苹果丰收在望,再想想未来的无限可能,一时涌起的心酸也随即烟消云散。
李明刚的经历其实也是中水镇大部分群众的经历。
事实上,中水镇很久以前就已是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有名的“蔬菜水果之乡”。
地处高原台地,土质优良,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中水镇苹果种植占尽了天时地利。据了解,早在20世纪90年代,该镇苹果种植就已经达万亩规模,尤其当地种植的老品种苹果“黄元帅”,因其皮薄、甘甜、味纯、清脆的特质,曾在西南一带名声大噪。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果品的需求猛增,中水镇原有的制约因素也随之突显出来: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苹果外运不便;种植方式落后,缺乏技术支撑,苹果产量极低;果农对果树管护不力,果品卖相差;散户经营无法形成规模,苹果销路、价格均难保障……
“种苹果是中水镇的传统,就像其他地方种苞谷、洋芋一样。但在过去,群众种苹果都是‘靠天吃饭’,把果树种下去,也不管护,等果子自然成熟了,才下地采摘。依仗中水良好的气候条件,长出来的苹果确实皮薄味甜,但因缺乏管护,苹果卖相很差,再加上形不成规模,没有销路,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中水苹果就逐渐被市场给淘汰了。”中水镇镇长马力如是说。
为了走出这一窘境,充分调动果农及各方面积极投入,中水镇党委、政府经过研究,决定将全镇广大果农联合起来,抱团壮大,重振苹果种植业雄风,将苹果产业打造成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015年,在全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中水镇开始在苹果种植业上“大做文章”。
首先,由政府主导,成立了顺田坝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平台,将政府、村集体、群众有机联系起来,整合全镇土地资源,调动群众积极性,聘请各村集体中有能力、擅经营的村民代表或村干部担任合作社理事,并鼓励广大果农加入合作社,抱团取暖,改变过去传统的散户经营模式。
同时,引进“红富士”等优质苹果品种,由合作社带领群众采取矮化密植、集中连片、合理间作栽培等模式进行栽种,打造一批精品种植示范基地。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产业扶贫资金,对原有老果园进行改造,提高果树挂果率和亩产量。苹果成熟上市后,由合作社按比市场价略高的价格统一从果农手里回收,集中进行包装和品牌打造,提升苹果附加值。合作社产生利润后,按照1:4:5的比例进行分红,即10%用于中水镇扶贫事业,40%用作群众劳务报酬,50%作为合作社滚动发展资金。
在合作社带领下,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下,仅3年时间,中水镇苹果产业就发生了量和质的飞跃。2016年,全镇种植“红富士”苹果17447亩,并完成5400亩的老果园改造;2017年,种植10900亩矮化苹果和23000亩乔化苹果;到2017年底,全镇共有苹果面积55200亩,惠及群众4.1万余人。
更值一提的是,“中水苹果”逐渐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在西南乃至全国果蔬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远销贵阳、四川、杭州、上海等地,备受各地顾客青睐。
今年,中水镇更依托毗邻的昭通市建设中国南方最大苹果加工储藏销售基地的优势,加快特色果蔬产业发展的步伐,全力打造“精品红苹果”示范基地,着力把苹果打造成富民支柱产业。
由于自然环境适宜,政府重视力度大,群众参与性高,生产技术得到保障,该镇改造老果园、建设新果园的步伐不断加快,中水镇苹果逐渐形成了产业效应,重新焕发出“蔬菜水果之乡”应有的光彩。
“过去,中水苹果要运到市场,靠的是人背和马驮;装苹果的工具是竹篓和麻布口袋;苹果到了市场,果农们还要满大街吆喝,嗓子都喊哑也少有人问津。为啥?其实就是缺少技术含量。现在,我们的方向就是朝着专业化、健康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马力介绍,中水镇苹果种植业目前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距离规模化、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眼下,政府和合作社正在积极协商考虑引进配套产业,力争让中水苹果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新型产业格局。
就在前些天,中水镇召开苹果产业发展研讨会决定,将引进苹果酒厂,对成熟较晚、卖相稍差的苹果进行深加工,制作成苹果酒或饮料再销售,以提升苹果的附加值。这样一来,就可破除以往中水苹果“卖一半丢一半”的窘况,保证果农们种出来的苹果都能优价出售了。这将成为中水镇苹果产业发展的又一大突破!
来源:毕节发布
实习编辑: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