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贵州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助力全省脱贫攻坚
来源:
天眼新闻
旅游扶贫
做好包装宣传推介,打造提升以“黎平会议会址、枫香溪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
10月25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第三季度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对省文化和旅游厅结对帮扶的黎平县、德江县、碧江区、营盘乡、桶井乡第二季度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总结,并安排第三季度定点帮扶工作。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方面,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反映扶贫脱贫先进典型的文艺作品黔剧《天渠》、花灯剧《云上红梅》《花繁叶茂》、音乐剧《吉他》等公开上演,“我们的节日·文化进万家多彩贵州大舞台展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活动深入开展,每年开展惠民演出500多场,一批彰显区域特色、助推脱贫攻坚的文化品牌正在不断形成。2016年以来,省文化和旅游厅投入资金5344万元为2672个贫困村配置文化设备,投入资金903万元为89个乡镇和183个数字文化驿站配置公共数字文化设备,投入资金2304万元为66个贫困县配置流动文化车、为18个贫困县配置流动舞台车;投入资金780万元建设16个春晖文化乡愁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文化基地);投入资金4342万元,每年为贫困县乡镇送戏下乡7200余场。此外,省文化和旅游厅扎实推进威宁石门坎、石阡楼上村、碧江克兰寨、雷山控拜村、松桃寨英村等贫困村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推进雷山控拜、乌当渡寨、赫章海雀等生态博物馆建设,完成了10个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试点;投入资金200万元,3年来共评选命名了40家“三个一”工程示范项目并给予经费补助。2016年以来,省文化和旅游厅传统技艺“十百千万”培训工程投入经费3486万元,培训4万余人,带动就业50余万人;每年选派、培训“三区”文化人才1000人以上。
黔剧《天渠》
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方面,省文化和旅游厅全面完成全省39个试点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5571户、贫困人口19650人。争取728万元资金,支持组织专家专门为极贫乡镇以及民族乡镇编制旅游扶贫专项规划35个;累计评定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客栈和三星级以上农家乐经营户1414家,带动贫困人口就业5620名;会同省发改委向上争取4600万元,用于46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开发了贵州旅游发展和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目前系统共录入6308个村,涉及贫困户57.46万户,贫困人ロ192.19万人;对全省旅游就业人员开展培训3万余人次,先后组织近700名村官、致富带头人参加全省乡村旅游扶贫培训,350多名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干部参加全国乡村旅游扶贫专题培训。通过努力,贵州省累计获得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以及全国“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共计25个。全省通过旅游累计带动89.6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全面完成文化和旅游扶贫阶段性目标任务。
布依辉岩寨
下一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从三个方面发力,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工作。
三方发力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着力包装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文艺创作、演艺展示、群众活动等为媒介和平台,做好包装宣传推介,打造提升以“黎平会议会址、枫香溪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品牌,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民族建筑文化品牌,以蜡染、靛染、银饰、民族传统节日习俗为代表等“非遗”文创品牌,提升文化品牌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
游客在黎平会议会址参观
深化文化、旅游、农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重要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入农村产业革命,推动农业种植基地、农村田园按照生产园、科技园、加工园、文化园、生态园、旅游园、文创粮库“六园一库”模式升级,建设生产设施完善、产品特色鲜明的生产园,构建加工场所规范、技艺展示精彩的加工园,配备科技内容丰富、知识深度普及的科技园,培育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突出的文化园,培育生态系统完整、绿色康养健康的生态园,提升旅游业态独特、服务质量一流的旅游园,推出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引得来游客的文创粮库,实现文、旅、农、商、科等多产业融合发展、互利共赢。
以全域旅游理念抓好产品提档升级。坚持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六全”理念,着力构建符合旅游市场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规划体系、资源保护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标准体系、产品体系、营销体系、服务体系,系统化、全域化加快推进全县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定点帮扶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内容来源:天眼新闻 多彩贵州网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