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高原彝寨的幸福时光丨来自板底乡板底社区的脱贫故事
来源:
黔浪网
旅游扶贫
海拔2800余米的祖安山,是百草坪最高的山峰,是彝族人民心中的圣山。
海拔2800余米的祖安山,是百草坪最高的山峰,是彝族人民心中的圣山。在祖安山下,有一个叫板底的寨子,彝族人口占全社区总人口90%以上。
板底彝寨一角
“板底百草坪,罩子雾沉沉。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积贫积弱曾是这个村庄留给外界的标签。五年前,这个610户2600余人的村庄人均GDP只有2000余元;2018年,这个高原彝寨人均GDP已达到5000余元。
高原彝寨,正奋力撕下贫穷落后的标签,像一颗明珠镶嵌在高原之上,成为远近闻名的魅力彝乡。
“山里的汽车比牛羊多”
深秋的板底乡板底社区,绿意还未褪尽。百草坪的风力电机,在蓝天白云下翩跹起舞;草场上的牛羊,在啃食着幸福时光。一条宽敞的油路,从百草坪蜿蜒逶迤到彝寨,不时有汽车疾驰而过。一幢幢雕梁画栋的彝家小洋楼,洋溢着浓郁的彝族风情元素。
风吹草低见牛羊(宣传部供图)
走近文富祥家,他正在挂满玉米的小洋楼前翘着腿吸着烟晒着暖阳,享受着惬意的幸福生活。文富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今年70周岁的他见证了彝寨的巨大变迁,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打开的话闸子就停不下来。
“以前,我家住的是土墙房茅草屋,漏风漏雨不保暖,客人来了家里连一条小板凳都拿不出来。”文富祥回忆年少时的居住条件,一脸无奈。他家从居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杈杈房到70平方米的小平房足足用了40年时间。而2016年板底乡实施旅游兴乡战略,文富祥享受到党的好政策,不花一分钱就住上150余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
文富祥回忆说,以前住着茅草房,吃洋芋坨坨,整个板底乡直到2012年才有集贸市场。“以前要买点蔬菜水果,要到10公里外的赫章县妈姑镇去买,那时不通车路,山路弯弯去赶集,天不亮出去,天黑了才到家,每次都是‘两头黑’”。如今有了农贸市场,不但在家门口就可以买菜,还吸引了大批炉山、东风等周边乡镇商贩来板底做生意,寨子里许多村民更是靠租几间商铺门面就可以发家致富。
富裕起来的乡亲们买车买房,文富祥的三个儿子就买了三辆车,他说这个寨子一半以上人家都有小汽车,摩托车更是家家基本上都有。文富祥三个儿子有做生意的,有开大货车的,有一个在威宁飞机场工地开车,每月工资6000元以上。文富祥和老伴在家开了个小商店,每天毛收入上百元,还享受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日子过得很是惬意。“现在我们寨子汽车比牛羊还多。”一向以养殖为主的文富祥打趣地说。
今年国庆节大阅兵,看到壮观的阅兵仪式,文富祥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他说作为一个和共和国同龄的人,看到这种场景激动得泪流满面,好几天心情都没有平静。
党的光辉照彝乡
百草坪,当地彝族群众称为芦虹高原,草原绵延数十公里。板底,彝语意为山间的坝子,古朴安详的彝寨就在群山环抱之中。
狂欢百草坪(苗麒麟 摄)
板底是著名彝族舞蹈《阿西里西》的故乡,也是声蜚世界的彝族古戏《撮泰吉》的发源地,但千百年来贫穷也使板底“名声在外”。
在板底中学教书三十年的李学良,是第一批定居板底的外乡人。来自毕节七星关区杨家湾的他刚到板底工作的时候,板底还没有一家餐馆,也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脏兮兮的猪屎和牛屎遍地都是,晴天灰尘漫天飞舞,雨天满地稀泥巴叫人无处下脚。
板底小学副校长罗振兴是板底土生土长的乡村教师,他说小时候寨子里家家都很穷,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许多人家连吃饭的桌子板凳都没有。客人来了,好客的彝家主人只有尴尬地说:“凳凳麻哦,地下裹里(彝语意思为凳子没有,只有盘坐在地下了)。”
“板底百草坪,洋芋坨坨过日子,要想吃顿苞谷饭,除非婆娘过月子,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下辈子。”这是当地流传多年的顺口溜,如今变化实在快,吃肉吃米不再是群众梦寐以求的生活了。
板底彝族火把节(何欢 摄)
近年来,板底乡实施乡村旅游战略,千亩荞花观光、彝族火把节、端午节等旅游活动让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许多村民靠旅游产业吃上旅游饭。
李朝阳在板底街上开一家餐馆,生意火爆,每天收入不下千元;安启凤靠卖民族服装,每年纯收入数万元。彝族咂酒、羊汤锅、彝家八卦鸡等美食更是深受游客青睐。
彝寨的变迁更多还体现在思想观念的变化。村民文友元说:“以前村民喝转转酒,喝醉了经常酗酒闹事、发酒疯,如今大家思想意识提高了,都在想如何赚钱致富,喝酒都是喝文明酒,哪有空闲酗酒闹事。”
如果说经济发展是板底的硬实力,那么教育发展则是板底的“软实力”。
彝寨里漂亮的校园
在文富祥的记忆里,小时候寨子里找个识字的人当会计都找不到,如今板底社区在读的大学生有100多人,在各级各部门工作的“吃皇粮”的国家干部也有100多人。“去年寨子里有家三姊妹同时考取大学,最厉害的姑娘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一时成为寨子里羡慕的对象。”文富祥说。
“我在板底小学教书17年了,刚工作时教学楼只有两层小平房,现在学校不但有标准化教学楼,还有乡村少年宫,操场都是塑胶跑道,孩子们学习环境一点不比城里差。”罗振兴高兴地说。
“芦虹高原上,往日好荒凉。不见野兽走,不见云雀唱。如今变了样,彝家心欢畅。感谢共产党,带来好春光……”这首顺口溜讲述了板底的喜人变迁。
彝寨脱贫有妙招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古老的高原彝寨焕发着青春的光彩。
目前,板底社区610户2600余人中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0户1019人,如何让他们如期脱贫摘帽按时奔小康?
板底社区在奋力脱去贫穷帽子的战斗中,想尽千方百计,使出脱贫妙招,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奋力拼搏。
罗德春曾经是一名贫困户,家里值钱的东西除了苞谷洋芋还是苞谷洋芋。这些年,在社区两委的帮扶下,他在乡里的电管站当管理员,每月有1900余元工资,闲着的时候还可以打零工增加收入,他家儿子在外务工每月收入也有三四千元,从贫困户变成了小康户的他还新修了两层小平房。“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住起来就是舒服。”罗德春说。
这些年,板底社区像罗德春一样靠党的好政策和双手勤劳致富的群众不在少数。
今年,板底社区还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三白”蔬菜500余亩,种植花椒树、板栗树1000余亩,群众不仅可以流转土地有一份收入,在基地务工每天还有80元工资,许多村民笑称拿“双工资”。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采取蔬菜产业脱贫一批、政策兜底脱贫一批、民族刺绣脱贫一批、旅游产业脱贫一批,不仅要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还要让魅力彝乡这张名片成为群众致富希望。”板底社区主任罗高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传承人,对板底社区的脱贫攻坚信心满满。
云雾中的百草坪(罗春卫 摄)
“板底百草坪,风车转不停。家家小别墅,汽车开进门。”这句顺口溜描述了如今彝寨蜕变后的幸福生活。
如今的板底,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民族大团结、和谐新农村的美丽画卷,贫穷逐渐成为过去式。
如今的板底,是一个乡愁满满的地方,不仅有歌有酒有故事,还有诗和远方,魅力彝寨正书写美好未来。
来源:威宁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