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全域旅游看贵州:海龙屯——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来源:
黔浪网
目的地
其实海龙屯并不为人熟识,知道的人不多,对遵义的了解大多局限在遵义会址等红色旅游或赤水瀑布绿色旅游上。
其实海龙屯并不为人熟识,知道的人不多,对遵义的了解大多局限在遵义会址等红色旅游或赤水瀑布绿色旅游上。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街道龙岩山东麓,又名龙岩屯。
该屯居群山之巅,四面陵绝,左右环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仅山后仄径一线可以攀登,山顶有兵营、仓库、水牢等遗迹;设有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凭险设关,关关相联,以石块垒砌的高大城墙关隘,形成三层防御体系,令整个城堡十分坚固。
海龙屯遗址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中国当今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据文献记载,海龙屯始建于1257年,由南宋朝廷与播州的杨氏土司共同营建,后来毁于1600年对抗明朝廷的战争。今周长约6公里的环屯城墙尚存,屯内面积达1.59平方公里,“老王宫”和“新王宫”是屯内两组最大的建筑群,面积均在2万平方米左右,大体为“横三纵三”的布局,是集军事屯堡、衙署与“行宫”为一体的“土司”遗存。海龙屯是山地建筑的杰出典范,蕴藏着深邃的军事防御理念,至今完整而真实地保存着明末废弃时的格局。
海龙屯群山环峙、孤峰挺立,形如细颈葫芦,北、东、南三面临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全是绝壁;后为一蒂,仅羊肠小道通到“白云台”、“金鼎山”一带的深山大箐。当初杨氏于屯东侧山下设三关: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及“天梯”形成前沿防御体系;屯上再设三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又设三关:万安关、西关、后关。关墙重重叠叠,先后建有月城、土城,屯上有三道城墙环绕,其沿山蜿蜒的雄姿,酷似万里长城。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海龙屯土司遗址与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海龙屯所有关隘、台基和踏道都是用加工规整的石块营建而成,有些巨石重达数吨。没人统计过一共耗费了多少石材。它们是怎么被运上山,又动用了多少人力垒砌起来,至今是个谜。
有专家已将海龙屯与马丘比丘相比。印加帝国古城马丘比丘,与海龙屯一样建于高山之巅,都以石料为主要建材,都是某种已消失的特殊文化的见证,连废弃的时间也只相差几十年。不过相比笼罩马丘比丘的强烈宗教祭祀氛围,海龙屯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更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马丘比丘早已是南美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中心和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海龙屯是中国唐宋羁縻之制和元明土司制度的产物,它见证了我国少数民族政策由羁縻之制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归流”的演变;这里是著名的“平播之役”的主战场,它见证了杨氏家族统领下播州的辉煌与覆灭。
唐末,播州为南诏所陷,僖宗乾符三年((876),杨端应募入播。“杨端,其先太原人,仕越之会稽,遂为其郡望族。后寓家京兆。唐末南诏叛,陷播州,久弗能平。僖宗乾符三年,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端)上疏请行,上慰而遣之……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败。寻纳款结盟而退。唐祚移于后梁,端感愤发疾,卒。子孙遂家于播”(明宋濂《杨氏家传》)。
直至明万历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举兵反明,朝廷急调24万大军分八路进发,于次年攻破海龙屯,平定播州。万历二十九年,播州“改土归流”,以其地分设遵义、平越二府,一隶四川,一属贵州。从此,杨氏退出播州的历史舞台。
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