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全域旅游看贵州:揽清水江胜景 传承古韵文斗
来源:
黔浪网
目的地
说起黔东南古村,总是带着一些神秘的特质。而坐落于锦屏县西部的文斗苗寨也恰是如此。清水江畔,凤尾山腰。一面靠山,三面环水。
说起黔东南古村,总是带着一些神秘的特质。而坐落于锦屏县西部的文斗苗寨也恰是如此。清水江畔,凤尾山腰。一面靠山,三面环水。
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苗寨。2015年6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斗,如同一坛陈年佳酿,徜徉其间,令人不饮自醉。文斗村分上、下两寨,300多幢木结构的旧式吊脚楼顺山而建,绵延了九岭十冲,气势恢宏。
这里有千年银杏、红豆杉,这里有独特厚重的锦屏文书,还有历经数百年的碑刻文化等等,犹如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吸引着专家、学者慕名前往,考察探秘。
△文斗古寨门旁边的“六禁碑”立于乾隆三十八年仲冬月
文斗村是一个苗族村寨,村民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生态保护意识。在寨门的诸多石碑中,有一块立于乾隆三十八年的《六禁碑》,字迹虽已模糊,6条禁令却把村里古代朴素的生态意识说得淋漓尽致:
“禁不俱(拘)远近杉木,吾等(依)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艮(银)十两。”“禁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银五两……”
据统计,文斗村内巨大苍翠的古树有600多株,树种有30多个,小树更是数不胜数,散落在九冲十一岭。有古树便有人家,有人家必有古树。
这里有山皆绿,有水皆清。数百年来,文斗人以爱山、亲水、护树的情怀,崇尚自然、亲近自然,以山里人的特有智慧与草木对话,代代传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环保理念,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
村寨南北各有古枫树林一片,下寨北还有古银杏林和古红豆杉林,给整个村寨以古木森森之感。因而文斗村被誉为“中国民族环保第一村”。
文斗苗寨原名“文堵”,清顺治年间改为文斗。村寨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那时村寨的先民从江南搬迁至这里,明代中期此处已经形成村落。
寨中居民以龙姓最先,姜姓随后,后者成为文斗最大姓氏。寨内保存有数万件古契约文书,上百块古代碑刻石雕,以及十余幢古雕木楼,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苗族村寨。
△这里古树成荫,时光静好
现有400多户2000多人口,均系苗族,百分之七十为姜姓,居住的全是木质吊脚楼,从文斗河边村举目仰望,两条青石板路犹如二条青龙蜿蜒顺坡登寨头。
这里有参天的古树,古朴雄伟的寨门。数不清的大小碑刻,修筑考察的坟茔,数十座规模恢宏的宅基及大宅院的残壁和清代古战场防御工事石墙、哨卡还依稀可见。
△从文斗村征集到县档案馆的锦屏文书
文斗苗寨是一个有着悠久环保历史的苗寨,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内几乎所有老百姓家中都珍藏有清代林业契约,约有3万件,是我国乃至世界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林契文书,成为我国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和安徽“徽州艾书”之后的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
文斗有着悠久的歌舞文化。歌分别有酒令歌、伴嫁歌、情歌、叙事歌等几大类。唱腔有河边腔、高坡腔。现在,由于汉文化的介入较早,加之外出广东等地打工,会唱苗歌、跳芦笙舞的也只有少数部分人了。
文斗苗寨是在氏族领袖的领导人自行自治,文斗进行自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是契约。契约以林业契约为主,又可分为买卖山林田土、租佃山场、借贷钱粮、交换物品、析分家产,除此在婚姻交友等到活动交往无不签订契约文书;村寨的社会秩序,家庭及人们的行为规范也都是通过契约形式来管理和约束。
著名的有乾隆三十八年(1774)为禁姑舅强制婚姻、藉婚姻索取财等陋俗,乾隆三十八年文斗六房共同订立了禁瘟病猪牛进寨合约。契约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对契约无不视为珍宝收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文斗村村民姜廷庆晒文书
可惜大多数在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中被烧毁,至今保留下来的只是少数。这些文书是研究明清时期当地及湖南与贵州社会经济历史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斗还有太多美不胜收的景色:高峡出平湖,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树木葱茏,景致更上一层楼。
在村里上上下下,仿佛一会儿在深山老林里探险,一会儿就到了云端穿行,可谓其乐无穷!
来源:秀美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