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探秘|黔东南这个与世隔绝的悬崖寨里“古树会送碗筷”
来源:
黔东南微报
目的地
多年来,匏瓜寨的村民都是过着一种与世隔绝、与世无争的渔耕生活。村民们主要靠捕鱼为生,渔船是村民外出的唯一交通工具。
7月8日,沿着蜿蜒崎岖的通组山路,记者一行来到氵舞 阳河畔的匏瓜寨。
匏瓜寨坐落在镇远县涌溪乡西北面,寨子里错落有致地散布着古色古香的民房,百年古树矗立寨边,紧挨着寨子是一大片绿油油的农田,田野边缘是悬崖,崖下是滔滔的氵舞 阳河。
65岁的村民曾庆友背着鱼篓,从山崖旁的小道向记者走来。他告诉记者,从前为了逃避战乱,匏瓜寨的祖辈们顺着氵舞 阳河而上,在此落户,世代繁衍生息。由于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加之没有出山道路,外界通往寨子需乘船过河,再攀爬一条贴崖山路而上才入得了寨。
多年来,匏瓜寨的村民都是过着一种与世隔绝、与世无争的渔耕生活。村民们主要靠捕鱼为生,渔船是村民外出的唯一交通工具。
“直到去年才有了通组路,今年硬化后方便了一些。因此,外人极少到这里。”曾庆友说,但到过匏瓜寨的人,都称这里是世外桃源。
“
匏瓜寨,因其寨前的一洞窟中有钟乳石,形似匏瓜而得名。曾庆友介绍,村里还流传着一个古树送碗筷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匏瓜寨人很贫穷,每逢寨里有人家办红白喜事,连碗筷都备不齐。忽然有一天,一位村民在洞窟发现一张布条,上面写着“今后大家需要碗筷就到此处来拿,写好数量,并按时按量归还”。
就这样,村民从洞窟中借了还,还了再借。从此,匏瓜寨村民不愁办酒没碗筷了。
多年后,村里的年轻人心生好奇,用蓑衣遮身,偷偷藏在洞窟边上,探究碗筷的神秘来历。
深夜,一位漂亮的姑娘,挑着碗筷,从洞窟里慢慢走出来,在洞口刚放好箩筐,几个年轻小伙子想抓住姑娘的手问个究竟,姑娘却立即变成了一棵古树,树枝如筷子般粗细,叶子如碗口大小。
此后,村民再也借不到碗筷,但这棵古树成了村里人的图腾。保护树木、爱护树木成为了匏瓜寨村民的自觉行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尊重自然,敬仰自然,匏瓜寨人世代坚守。
上世纪60年代,村民王仁和下河捕鱼,一条大鱼跳到渔船上来,他窃喜,把鱼带回家煮了吃。
第二天,王仁和再次下河捕鱼,当他拉动渔船发动机时,拉绳被拉断,又撞上方向杆,手骨折了。村民都说,他把跳上船的鱼吃了,遭到的报应。
匏瓜寨人坚信,鱼是遇到了危险,跳到船上来避难,人必须保护它。人与鱼和谐共生,才能保持长久。
“现在,匏瓜寨人对跳上船的鱼儿,都坚决放生。” 曾庆友说。
以树为魂,匏瓜寨人保护山林草木;以捕鱼为生,是匏瓜寨人的生存之道;与鱼共处,是匏瓜寨人的生态遵循。
人、树、鱼古朴的和谐生态观,在匏瓜寨形成一种独特文化。匏瓜寨这个隐匿于山、水、林之间的寨子,仍然保持着原始、朴素的气息。
在寨子的东头,一棵古树下,一池温泉如一面明镜镶嵌在寨中,泉水从地下往上涌,池水绿波荡漾,十分迷人。
泉水地表常温在28-29℃,据专家勘测,地下水温可达60℃。温泉尚未开发,为匏瓜寨人泡泡脚、活活血、解解乏,强身健体提供便利条件。
匏瓜寨的绿水青山、天然温泉和古朴生活方式,把这里滋润成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现在全寨共有33户126人,有5位百岁老人,有90岁以上的老人1人、80岁以上的老人2人。
随着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神秘的匏瓜寨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在匏瓜寨,年轻人在氵舞 阳河景区工作,妇女们则在景区内卖炸鱼小吃,老人们在家修身养性。旅游旺季,人们还办起农家乐,生活有了新改观。
把匏瓜寨的生态文化和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让游客一起体验这里纯朴的风土人情,成了全寨人的共同愿望。
记者 李田清 吴国桢 刘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