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来源:
黔浪网
目的地
镇宁钟鼓楼在城中心凸起的高地,楼的基址是平地建于街之两侧的二石台,西面石台之后题曰:“登瀛台”,各高二丈,宽3丈,长5丈,均为长方形,其状如书。而县城地势却像一个乌龟形,头北尾南,四肢皆备。龟背就是钟鼓楼。因此有“龟背驮书”之称。现尚存。
镇宁内八景
一、铜钟古韵
该古铜钟又称弘治铜钟,铸成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始置于城西北的列峰寺内,解放后被移到该寺的空阔园地即镇宁民族中学的操场上,作为学校的司课钟,1987年5月,又被玉京山群众迁置于玉京山寺,现尚存玉京山玉皇阁。
这座钟重约400公斤,通高1.4米,上围2.8米,腰径0.9米,口径1.1米。钟上“弘治十四年卫西□士□造”小字十一个,尚还可见。该钟制作精雅、声音雄浑,一经撞击,声传数里以外,故有“铜钟古韵”之说。历经516年完整无损。
二、龟背驮书
镇宁钟鼓楼在城中心凸起的高地,楼的基址是平地建于街之两侧的二石台,西面石台之后题曰:“登瀛台”,各高二丈,宽3丈,长5丈,均为长方形,其状如书。而县城地势却像一个乌龟形,头北尾南,四肢皆备。龟背就是钟鼓楼。因此有“龟背驮书”之称。现尚存。
三、踏梯望月
这里所说的“梯”是钟鼓楼基座平台的石梯。沿梯而上可达楼之顶部,俯瞰全城,环顾山水,令人神怡心旷。每逢天气晴和,时届月中,便可欣赏广寒妙境,重温嫦娥奔月的故事。
四、一步三栋桥
桥址位于新东门即人民路(也曾叫县府街)与马号脚南端的交接处,即是现世纪金街南头。原来,水流经过这里时,分道而行,桥建在岔路口上。桥的式样优美,桥栏、桥头和拱门上均雕有水、陆动物图像。由于桥形过小,便有“一步三栋桥”的说法。今已无存。
五、降妖将军
“降妖将军”是一块巨石的尊称,本名安庄石。该石原在城南董家坡顶,是安庄卫署内一石笋,石矗立于土中,旁无他石,高丈余,直径一尺五寸。用手可以触动,但用力拔而不能出土。像一个英武高大、能降妖除魔的将军巍然站在那里一样。昔人因以名卫。在清光绪元年(1875年)法国传教士在安庄卫署旧址建天主堂时,被法教士拆毁。历史演变,古迹无存,可叹也夫。
六、起凤街书
县城起凤街北端的新桥(原名起凤桥)边有四方井,井侧便是穿城河。日偏西时,河面常有彩虹出现,形似飞舞的凤凰,而四方井很像一本书,于是便有“起凤街书”之称。
七、胭脂三泉
在县城北门桥(原名迎思桥又叫通济桥)东侧的穿城河北岸,有一井古名三元井。由于它有三个圆形井口,俗称三眼井。因其水当气候变化时,煮白米饭或泡茶,微作淡红色,因此人们又叫它胭脂井。
八、槟榔石街
槟榔石街就是现在的人民路。以前这条街的路面颜色像槟榔果那样呈褐色石料,明初建城时采来铺设衙门口这条街的路面,于是便有了这么一条褐色石街路。
来源:秀美镇宁
实习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