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探索 隐藏在赤水河畔的两个小秘密
来源:
黔浪网
目的地
合马镇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人民纯朴热情,拥有保护完好的无污染山水林地带和黔北特色农家小院,是理想的旅游观光,独具田园情调的“农家乐”,在这里吃农家饭、品农家茶、饮农家酒、尝合马羊肉。集食宿和观光为一体,是大众的好去处。
Part.1
你好,合马!
合马镇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人民纯朴热情,拥有保护完好的无污染山水林地带和黔北特色农家小院,是理想的旅游观光,独具田园情调的“农家乐”,在这里吃农家饭、品农家茶、饮农家酒、尝合马羊肉。集食宿和观光为一体,是大众的好去处。
合马美食街
一条极具当地羊肉美食特色的美食街,其作为赤水河旅游区重要旅游接待配套设施的组成部分,将完善景区相关旅游接待设施为了切实改善合马镇旅游配套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景区餐饮服务水平,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合马山羊”是贵州四大优良品种之一的黔北麻羊 ,“合马羊肉”则是黔北颇有名气的特色食品。合马羊肉以生长于赤水河谷的优质黔北麻羊为原料,佐以天然植物香料,采用合马特色烹饪工艺精制而成,早在清代已负盛名。
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至中游合马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人食之赞不绝口,合马羊肉也因“四渡赤水”而名扬四方,是当地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贵州饮食文化博物馆
贵州饮食文化博物馆 总建设面积约1623平方米,主馆分为四层,由下而上分别为309、488、448、378平方米。以中华饮食文化为线索,弘扬黔菜文化为主要目的,以保存饮食历史遗产、宣扬饮食历史事件、传承饮食文化、弘扬饮食传统、展现及体验饮食魅力为建设核心。
伊尹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他“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
通过各个时期饮食器具的展陈,来体现中华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文物能够直观的体现当时的文化背景及反映社会形态,由浅入深,由远至近领会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饮食文化是黔菜文化之源,黔菜在少数民族特有的烹饪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原及毗邻省区优良的烹调技艺,创造出了富有浓厚民族和地方特色贵州菜——黔菜。
微缩景观是360°全视角展台,分段呈现从农耕时代到畜牧养殖直至唐宋繁荣的街景。
中国人特别重视饮食环境及氛围的营造。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推崇“以乐侑食”的环境烘托。
所谓钟鸣鼎食,丝竹绕梁,的确能够增强就餐的愉悦气氛。北宋斗茶、厨娘演绎、小室用餐,展现的就是这一内容。
罐子口大桥
公司市场运营部、信息和投资计划部、茅台文旅服务公司、茅台旅行社及市摄影家协会前往合马美食街、马桑盐运小镇采风,深入了解合马景区人文风情、历史文化。
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至中游合马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人食之赞不绝口,合马羊肉也因“四渡赤水”而名扬四方,是当地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Part.2
你好,马桑坪
这里是花的海洋,姹紫嫣红,四季如春,这里是川盐如黔的重要咽喉,盐运文化,魅力艰辛。
马桑坪曾是赤水河最重要的渡口之一,是川盐如黔的重要贸易口岸,与四川古蔺二郎各河相望,据记载,盐运繁盛时这里曾“舟楫穿梭”,留下了大量的盐运古迹,盐号、荒草石径,记录了马桑坪的历史变迁。
贵州盐运博物馆
贵州盐运博物馆是赤水河旅游带的重要文化展览组成部分,分川盐运黔概要、川盐生产、川盐运黔路线、川黔古盐道、仁岸沧桑五篇,以灿烂的赤水河流域历史为依托,生动呈现川盐传奇的生产历程及川盐入黔的恢弘历史故事。
仁岸起运之盐 先由自流井用小木船运到四川省的邓井关,再转入较大的盐船沿沱江至泸州进入长江运抵合江县城。由这里将盐包装上专用的盐船,沿赤水河溯流而上至贵州赤水县城。到赤水县城后,转运至赤水县之猿猴(今名元厚)场。
猿猴场至赤水县的土城,改用小牯牛船运送。再由土城转运至四川省古蔺县的二郎滩站。盐船到达二郎滩后,即将盐包运进当地的盐仓,然后陆运至贵州仁怀县属的马桑坪。
二郎滩至马桑坪的河道,因有天险吴公岩(合马镇境内),滩险水急,舟楫不通,亦难修建通行骡马的驿道,故多用人力背运。时马桑坪至仁怀县的茅台村,水路75公里,陆路只有60公里,约有10%的食盐是从这里人背马驮运到茅台的。
三角梅主题馆
一重花语:热情、坚韧不拔、顽强奋进!
马桑坪老茶馆
听一曲评书,梦回金戈铁马,品一壶热茶,观赤水河涛涛!
赤水河沿岸的美,数不胜数,合马和马桑坪则像是两株三角梅,有着人们无法想象的生命力,不喜欢人们溺爱和怜悯,更不喜欢人们左右它,沉默不语,与世无争,却又光彩夺目,不枉此行……
来源:茅台古镇
实习编辑: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