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黔南第一胜境“飞云崖景区” 观且兰古刹赏云崖奇秀
来源:
黔浪网
目的地
飞云崖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始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距黄平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飞云崖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始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拥有“黔南第一胜境”、“黔南第一洞天”、“贵州第一名胜”等美名。景色十分优美,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天然胜景。
史载,明洪武年间,苗族祖先随军南征被遣散到飞云崖附近的台头寨定居后,认定飞云崖乃风水宝地,遂置土地庙于崖下。明正统八年(1443),游僧德彬至此,当地苗族才献出飞云崖修建月潭寺庙宇。
东部的古建筑群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林木掩映。青瓦红墙内,听墙外流水潺潺。从进山门起,按皇经楼,小官厅,鱼池,拱桥,滴翠亭,碑亭,接引阁,圣果亭,幽云亭等,递进通向飞云崖。这组建筑群中,以飞云崖下面的接引阁最具特色,此阁依岩而建,为重檐歇山式阁楼,其后壁为天然崖石,崖壁有石洞,进入石洞可盘旋登楼,形成崖外有阁,阁内有崖的奇特景观。
远眺云崖庙宇,或兀立峰顶,或构于平地,或依山傍水,或巧嵌崖壁。近视之,雕梁画柱飞檐翘角,具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其大门是高大古朴的砖石结构牌楼,上书“飞云崖”、“黔南第一洞天”大字,塑有“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八仙庆寿”等图案,嵌有青石狮子浮雕一对和七十二字长联曰:丹崖皓月护千年,竟幻做莲花世界,听流水漱石,响答鸣琴,苍翠亦留人,知此间别有天地;南海慈云飞一片,赖重新竺国琳宫,况佛杵梵钟,撞醒尘梦,光明原觉物,统斯民而再拜神仙。
进入古木掩映的庭院,只觉阵阵清幽扑面而来。院左是月潭寺牌坊,坊面人物、花草、禽兽彩塑彩绘琳琅满目,斑驳陆离。右侧,一字长廊傍溪而建,小巧别致的滴翠亭亭玉立。亭檐掩于浓荫下,倒映溪中,精致格外迷人。亭左有石兰围砌的鹤池,两股白练般的银瀑自古树顶泻下,散落池中,如银河倒挂,似九天泛波。穿越池后碑亭,扶栏而上,经接引阁、小官厅,一堵欺压壁立眼前,一块块悬空垂吊的巨型钟乳石呈云状顺崖层层上叠,于顶部覆出,形成一大穹窿,仿佛一团凝于山麓的浮云,翻卷欲去。飞云崖由是而名。穹窿下,“云根“、”归云“、”望云“、”云中佛境“等二十余处明清摩崖,笔势苍劲,璀璨夺目,隽永凝重,意境飘逸。观音大士像塑立崖下,金光闪烁,和蔼可亲。周围碑碣纵横,形体各异。
复于接引阁左下人工凿就的云梯拾级而上,立于云乳之端,凭栏俯瞰,绿波掩映,白鹤飘掠,老树扎枝,藤条攀附。月潭寺内,韦驮楼、大佛殿、月潭公馆、清心殿、养云阁、青云亭,尽收眼底,璀巍壮观。既是庙宇装饰,又是园林风韵。错落于绿茵间,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可谓巧夺天工。
飞云崖地处古驿道旁,是史籍记述最详、名人题咏最多的地方,明清时期碑碣林立。今存于碑亭的古碑则是明嘉靖四十四(1565年)文学家吴维岳写的《飞云崖记》,清乾隆四十五年(l780年)大学士和珅写的《飞云崖》诗碑,以及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状元曹鸿勋,阎兴邦,田雯,洪亮吉,林则徐,何绍基,郑珍等的诗碑16方。其中,王守仁的“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林则徐的“天惊石破云倒垂,数起悬崖一千尺”;晚清贵卅籍著名诗人郑珍的“扶与灵秀各有分,贵州得此一朵云”等名句脍炙人口。
现做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飞云崖,不仅崖奇树奇庙宇奇,花美草美山水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里还有风情独俱的盛大苗族芦笙会——四月八飞云崖集会。
来源:秀美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