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盘州文旅目的地推荐:国家级文物——小冲墓群
来源:
黔浪网
目的地
小冲墓群为张氏、邓氏家族墓群,形成于清康熙、光绪民国至今,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
小冲墓群位于盘州市翰林街道东约两公里的华屯村后,2008年被公布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2010年由盘县文物管理所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4月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冲墓群为张氏、邓氏家族墓群,形成于清康熙、光绪民国至今,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墓群坐东向西,共有牌坊式石碑一百二拾余座,另有“清赠登仕郎”张仕瑶六角亭状碑,分为三层,碑通高5.1米,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雕刻工艺精湛。墓碑两旁高地上有华表一对,高5米有余。后山平缓逐步上升,气势恢弘,左右山岗隆起,墓群前有一块平地,平地中间有一直径70 米的圆形池塘,塘中间砌有一园型花台,左右靠岸池壁两侧各立一石砌台柱,上各设有直径2 米的石香炉。墓群主要集中了张、邓二姓人家的祖坟140余座,其中清朝时期的坟墓有60余座,民国时期的有50余座,近年的有30余座。墓群中有自清康熙年间以来享受朝廷俸禄者四十余人,官六品至九品的处仕郎、登仕郎、纬武郎、武英俊、武略骑尉等。
该墓群依山而立,后山气势弘伟,两侧山丘隆起,左高右低,碑林前为一平地,平地中部建有一千多平方米的池塘,池塘中央建有一圆形花石,池塘南北两侧各立一石砌台柱,上各设直径1.2米的石香炉,每到秋冬时节,地势加剧,石香炉中间一圆凹处均会冒出缕缕青烟,形似后人供祖,祭拜所造。碑林两山丘上紧有精石打造的一对华表,两对单斗檐杆。并竖有两座刻有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圣旨的“诰封碑”,显出了碑林中有尊贵之人。
墓群造型显示了民间雕刻家的智慧和构思能力,整体达到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天然景象,形态各具特色,错落有致,蔚然成村,颇为壮观,碑大多是石碑坊式,其中独具特色的点缀在碑林中的有“六角亭子碑”、“诰封碑”、“五龙捧圣碑”、“龙爪须碑”等。
六角亭碑是小冲张姓“清赠登侍郎”张世瑶的墓碑,建于光绪三十二年,为三层三重檐,通高5.1米,墓碑立于底层,墓志铭立于二层,顶为楼状,亭顶为六角尖顶(葫芦宝顶),整个六角亭石雕构成。一层前两柱刻有对联前两底部雕刻有一对四十公分高的石狮。中间柱底为柱础石,檐口,门楣为浅浮雕卷草去祥图案,二层亭柱为高浮雕盘龙柱,穿梭于祥云层中,局面有镂空工艺底部为柱础鼓石,檐口为高浮雕祥云龙头。三层为竹柱,之间刻有扇形浮块及方块钱币样式。扇形浮块上有鸟兽之类图案,檐口为斗拱。整个六角亭构图巧妙,工艺精细,艺术性极强。
五龙捧圣碑通高3.8米,左右分别为凤穿牡丹“麒麟吐玉书”拖鼓登狮,抱鼓上均刻有细斋的麒麟图案。而凤凰更是刻的栩栩如生上方还刻有一些云彩看似飞来的凤凰飘逸的落在牡丹上的那一瞬间,画面的完美,自然生态和谐,工艺的精湛,充分体现出匠人们高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乌龙捧圣图左右雕刻以深浮雕和镂空雕相结合墓座为双狮滚绣球,两棵柱上分别刻有相对称的四条龙,檐口上为龙在云层中的翻滚状,中间距五龙图十公分为低洼处为“肯节孝”两侧为浅浮雕刻有彝族所崇拜的图腾“火苗”。此图的层次清晰,构图疏密有序,并把中原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入其中,堪称一绝。
龙爪须碑为邓姓之墓,它把处于碑林中的张、邓二姓墓群的形体结构,艺术造型,雕刻工艺奔放,线条厚重,韵味古朴典雅颇具鉴赏性。龙爪着胡须,像似德高望重的古桥老人享受晚年幸福生活。墓刻划出了清代雕刻艺术盛行求新、求奇、求精的风尚,石刻工艺在本质上也是显示出这一典型风格,其作品极为注重工艺性和鉴赏性,往往技艺卓绝。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征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而红果小冲墓群兼具了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创造性的生产形态,对研究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建筑学有着历史文献的价值,也为研究贵州西部的石雕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从红果小冲墓群的石雕实物看,其造型之巧,构思之奇,题材之广,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文图:文管所
来源:盘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