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初识侗寨 回味一生
来源:
黔浪网
目的地
初识侗寨、回味一生,这是众多到过黎平县的游客的第一印象。作为全国第一个以民族风情命名的风景名胜区,黎平缘何独享盛誉?悠远质朴的千年侗寨、古色古香的古城文明、多彩多姿的民俗节日,你到过自然就都懂了!
肇兴——似梦般的千年侗寨
肇兴镇是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全国最大的侗寨—肇兴侗寨矗立其中。悠远的历史、浓郁的风情,仿佛一个遥远而又深刻的寄托,在唤醒着人们的思念和憧憬。
群山拱护,泗水归中。落拓在狭长谷地中的千户肇兴,犹如一艘在漫漫山海中待势扬帆的巨船。错落有致地耸立寨中的五座鼓楼,就像船上五根直指云天的桅杆,蔚为壮观。
一条纤秀的溪水从寨中蜿蜒流过,五座别致的花桥静卧其上,供人过往和休憩。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簇拥在溪河两岸。小桥流水人家,润绿了几多旅人的印象,迷醉了几多游人思乡的情结。
身在肇兴,尘嚣远去。清凉的山风将天空、山脉、村庄、田野舒卷得宁静而安祥。门前空地上,捶布的老奶奶,声声敲打着不紧不慢的日子;鼓楼里咂吧着烟杆,心气平和地下棋的老人,悠闲自得地享受着闲适的时光。这是一片侗族先人用汗水喂养的土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这片土地上古老的风景。侗族大歌优美的旋律自鼓楼传出,演绎着人与自然的和声,表达出一个民族久远的情怀。萨是侗家人永远的祖母,祭萨是侗家人最隆重的节日。节日里,侗家汉子吹响的金芦笙,渲染着丰收的喜悦,嘹亮了沉寂的山乡岁月。
站在这片土地上,躁动的灵魂变得宁静而纯粹。倚着溪河旁吊脚楼上的美人靠,啜饮山乡月夜的恬静,看月色静静洒落在溪面上,听楼下流水潺潺,远处虫儿呢喃。
姑娘与小伙子们行歌坐夜的琴声和歌声,自月色中浮出来,悠悠歌声流出千古柔情,袅袅琴韵不乏人间知音。雄鸡的啼唱,撩起鼓楼尖顶上的轻纱薄雾,侗寨醒了,吊脚楼的大门依次打开。把门打开,让风进来。把心打开,让阳光进来。心花在朝阳中以安祥的姿态绽放。祥和宁静的肇兴,对于你或许只是一次偶然,或许只是无意中的一次回眸,但都会令你留恋一地,回想一生。
传承文化、继往开来
传承文化、继往开来,肇兴侗寨正熠熠生辉。2018年央视春晚黔东南分会场落户黎平肇兴,民族文化大放异彩。
走过安闲自在的千年侗寨,品读黎平味,必得穿行下古色古香的黎平翘街。黎平翘街属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立五开卫之时建立。初始作为供应五开卫及其所属所、屯、 堡物资的商贸中心,并逐渐成为周边侗、苗人民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工具的主要途径。
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街区,成为边贸繁华的商贾云集之地。从明洪武到民国时期,商贾云集于此,商品交易成风,以经营绸缎、布匹、杂货、茶叶、食盐、饮食、陶瓷、钱币为主,构成了黎平翘街昔日的繁华景象。而明清时期的翘街是黎平府城最繁华时候,当时这里会馆林立,牌坊巍峨,街巷纵横交错,店铺旗幌招展,民居鳞次栉比。四合院、烽火墙、垂花门楼,建筑风格集南北技艺于一炉,古街古巷,商贾云集,市井繁华,人文荟萃,文明昌盛,民风淳朴,兴盛冠于黔南。
翘街,东起东城门,南至荷花塘全长一千米,因中间低,两头高高翘起,故称为“翘街”。又因形状如同扁担,所以民间也称之为“扁担街”。街区保存着非常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尤其是仿徽派建筑特别明显:白墙青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足不出户,可以享受阳光雨露;天井四水归堂,反映出徽商聚财特征。街两边是明清建筑风格的宅院。放眼整条街道,一排排古老的封火墙连绵不断、一座座四合院鳞次栉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与翘街相连的街巷很多,且都以卵石铺墁,石梯连接,一条条蜿蜒幽长的街巷旁坐落着民居宅院。
翘街与中国革命命运是紧密相连的,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在这里交融,珠联璧合,众多的革命遗址见证了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这段光辉的历史。
1934年12月18日,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召开,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秦邦宪、张闻天,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共产国际顾问李德出席会议。会议解决了中央红军的转兵问题,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的根据地的决议》,揭开了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新篇章,迎来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中国革命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所以人们是这样形容黎平会议的:“黎平会议现曙光,遵义会议放光芒”。于是黎平成为名副其实的“曙光之城”。
如今这里保存的有黎平会议会址(红军野战司令部),博古、李德住处(福音堂),张闻天、王稼祥、毛泽东住处(马家巷14号),中央教导师旧址,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旧址,军委纵队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陈云住处),国家政治保卫局旧址(两湖会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孔庙)、红军广场(荷花塘)等,其中以黎平会议会址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大。
走进翘街,你将走进黎平古城的历史,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房一舍都散发历史的气息。此外,黎平城区还存有何公祠、七十二泉井、黎平孔庙、南泉山寺富有历史底蕴的文化景观以及两湖会馆、黎平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瑰宝。
小桥流水人家
穿过青石板的小巷,品读历史的思绪尚未安定,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便徐徐铺开,这便是黎平八舟河。
八舟河属黎平县茅贡镇忙寨亮江河的中游,位于高屯镇境内,因河中有八只形如小船的沙洲而得名。八舟河穿行于喀斯特地貌之间,两岸悬崖峭壁,呈带状出露的悬崖上林木葳蕤,春夏青山衬碧水,秋冬红叶映彩霞,景色十分秀丽,是现代都市人群梦寐以求的养神、养心、养性的天然养生园。
“江南水乡”必定是有桥来陪衬的,这座横卧八舟河的木质桥梁便是红军桥。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高屯街道少寨时,原有的木桥已被拆毁,为让红军顺利过河,少寨的村民冒着严寒,点着火把,从家里扛来杉木和枋板,与红军一道连夜架桥,红军队伍踏着这座木桥继续前进。后来,人们称这座桥为“红军桥”。
红军桥长70米,宽不足1米,用几十根圆木搭成杈架,再用4米长的枋板铺成的。
“江南水乡”的惬意未散,鬼斧神工的自然生态景观便映入眼帘,让人惊奇。结构之精致,拱弧之圆率,拱底之光滑、拱顶岩层之规整,丝毫不假人手,纯天然而成。这便是黎平天生桥。
黎平天生桥为天然石拱桥,全长256米,主拱横跨福禄江上,跨度138.4米,桥宽118米,拱高至水面36.64米,拱顶岩层厚40米;附拱拱跨78米,高28米,宽119米。
天生桥桥身有石洞数个,有的可通桥顶,有的则深浅不一,洞中有无数蝙蝠栖息其中。桥顶和桥壁两侧石柱、石笋、石岩千姿百态,有似长夜明灯、有似威猛武士,有的则像天马行空隐然欲去。绝壁之上,古松怒立,植被葱茏,环境幽深绝伦。天桥之下,流水潺潺,波光粼粼;碧潭之内,山光树影,倒映其中。每当阳光斜照,鸟语、松风、流水声,相互晖映。古人曾有诗赞“人凿难施鬼斧穷,天心不厌地玲珑,西山壁上鼍梁架,巧妙争传造化工。”
无独有偶,与天生桥毗邻的飞龙洞同属喀斯特地貌奇观,因洞内壁上有一条飞龙图案,由岩溶、壁色天然组成而得名。
飞龙洞长5000余米,洞中有洞,步步有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主要有天地厅、石琴厅、霸王厅、海底世界、灵霄宝殿、天河厅、天书厅等七大景观。四周是美丽的喀斯特森林景观,生长着香叶树、香椿树、黄檀木、桂花树、石榴树、核桃树等几十种珍贵树木。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是节日之乡黎平的真实写照。它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悦耳动听的侗族大歌,请你动情地看、入神地听。
双江镇四寨村是侗族摔跤之乡,是侗族传统摔跤活动的发源地。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四寨一带都会举行隆重盛大的摔跤活动。
相传,明朝熹宗年间,朝政腐败,世态混乱不堪,各寨匪盗成群,到处抢夺百姓的钱财。为了加强防范,四寨、寨高商议联盟,共同抵抗匪盗,但需要选出一位德高望重、武艺高强的首领,四寨推荐公蛮,寨高推荐公柳,两人武艺都很高,又在本寨有一定威望,于是就定在当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比武。那天,两人比一百回合后还不分胜负,最后民众要求两人贴身肉搏,以摔倒对方为胜。结果两人各胜一场,摔了个平手,后来两寨就共同拥戴他俩为首领。此后,公蛮、公柳同心同德,带领三千民众连出奇兵,铲除了强盗。为纪念公蛮、公柳,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四寨一带的村寨,便在四寨举行摔跤活动,年长月久,这项活动变成固定节日得以流传至今。
四寨的摔跤比赛有它自己独特的比赛规则,主要以村寨为单位,竞技以个人对个人。比赛当天,放响三声铁炮后比赛开始,参赛队按照商定的次序先后入场,赛场中央互相施礼,便在赛场两端相对席地而坐。赛场上依序交锋,赛势十分激烈。而赛场外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侗族摔跤以娱乐为目的,主要为了培养寨民为寨争光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拼搏精神。现在,摔跤不仅是一项比赛项目,也是一项娱乐节庆活动,更是接待贵宾的迎宾礼。
走过热闹摔跤场面的四寨,茅贡镇地扪村的“千三欢聚节”邀您静静的观。
相传茅贡镇地扪村原有1300户人家,故称“千三”。后分到茅贡去700户,腊洞200户,罗大100户,地扪是“千三”的总根。古人商议约定,所分出去的“千三”后裔每个正月十一至十五选择一日回地扪祭祖。年长月久形成习俗,故称为“千三欢聚节”。这是侗族地区民间举办的著名节日之一。节日的主题是祭祖,主要活动包括拦路迎宾、合歌祭祖、踩堂唱歌、演唱侗戏、斗牛取乐、聚友叙情、月堂对歌。
“千三”最为壮观的是合歌祭祖,成千上万参加祭祖的人们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千三”侗族祖先迁徙、繁衍、生存的古歌,歌声悲壮,震撼人心。
越过“千三欢聚”,迎来的自然是那悦耳动听的侗族大歌。而作为侗乡的“歌海”——永从乡三龙悠扬早起,等你入神的听。
三龙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之一,相传很久以前,侗族著名歌师四也挑着歌书四处传歌,到了三龙侗寨,扁担断了,歌书掉进河里,侗歌便留在了三龙。三龙侗族大歌已有300年历史。
三龙人都说“捡得完河边的石头,唱不完三龙的歌”,“在三龙,你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会唱歌。” 三龙侗歌十分丰富,共有20余种,归纳起来,有九大类,即古歌、叙事歌、款甲歌、礼俗歌、情歌、骂俏歌、哭歌、儿歌、赞歌等,这些歌种灵活运用在吃相思、婚嫁、青年男女对歌、讨猫饭、窃棉絮等诸多习俗活动和传统节日中。 寨中人用歌传情,用歌来交流,用歌来陶冶情操,用歌进行思想道德伦理教育,用歌的形式来制定乡规民约,用歌来表达喜怒哀乐。
1986年以三龙新生代歌师吴玉莲为代表的侗族歌手参加了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侗族大歌轰动了“世界艺术之都”,被西方知名人士誉为“清泉闪光的音乐”,并改变了西方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中国无多声部合唱音乐”的旧观念。
侗乡人民正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
多彩的民族文化、经典的红色文化
和优美的生态文化善待着自己和别人
而侗乡文化难以道尽
你来了自然就懂
(内容来源:秀美黔东南、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