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红色记忆之地——兴义市威舍镇红军村
来源:
黔浪网
目的地
长征中,通道、黎平、猴场、遵义、扎西、芶坝,一系列重要会议挽救了危难之中的红军,挽救了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随着时代最强音,我们再次来到红色记忆之地,兴义市威舍镇红军村。在红军村感悟红军长征精神,让心灵再次得到洗礼,让红色基因得到传承。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基地的标识牌屹立在红军村三岔路口,两把大刀的主造型宣告着革命的无穷力量。两把大刀又喻示着贵州、云南两个地域,一颗红星把两地紧紧相连,仿佛正在述说着八十多年前“兵临贵阳逼昆明”那振奋人心的故事,带着我们追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八十五年前,党和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踏上万里征程。那个时候,谁能预料得到万里征程的千辛万苦和红军付出的巨大牺牲;谁又能预料到中国共产党率领的队伍即将完成一次震撼全人类的壮举。勇士们的勇气和毅力,正是来源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长征中,通道、黎平、猴场、遵义、扎西、芶坝,一系列重要会议挽救了危难之中的红军,挽救了党。于是,四渡赤水出奇兵,兵临贵阳逼昆明,正确的抉择,指向胜利的方向。西南大山里,贵阳、昆明中间区域的威舍,威舍辖区里的蒿子冲、下德黑、阿依等地,正是中央红军挺进云南,宿营贵州的最后寨落。
红军村旧名猪场,老乡们的记忆是鲜活的。
被地方政府称为“野匪”“赤匪”的红军来了,不但没有一点匪气,而且稍一接触,就能感受到红军与贫苦人民一家人的亲近。红军来了,书写标语,搭台唱戏,世世代代因生活艰辛贫困而愁苦的老乡,才知道生活原来是可以不用煎熬的。他们看到了幸福的希望,因为,他们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队伍——红军。
穷苦人民自己的队伍,这不是挂在嘴上,红军干部战士用行动赢得了猪场老乡的信任、支持。在猪场,乡民口口相传,1935年4月23号早晨,敌机从云南富源县五里坡方向飞来,一串串炸弹扑向红军;猪场的乡民们跟红军一样焦急,主动带着红军战士往寨后的山洞里躲避。
但是在红军洞外,距离洞口一百多米的地方,女红军贺子珍赶紧让身边的同志隐蔽。敌机再次俯冲下来。忙乱中,贺子珍看见不远处田地里一副担架上的独腿伤员挣扎着想撑起身体,而两名负责抬担架的担架员,一名已经牺牲另一名负伤。万分危急时刻,贺子珍毫不犹豫从隐蔽处向担架扑去。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过后,警卫员吴吉清跑过去,只见贺子珍遍体鳞伤倒在血泊中昏迷不醒,一块弹片从她的右背部一直划到右胳膊,撕开一条长长的口子,鲜血汩汩直流。而担架上的红三军团第十二团团政委钟赤兵未再次受伤,保全了生命。
提到当年红军长征路过兴义威舍时遭遇的那场轰炸,红军村八旬村民余伦启介绍说:那天(1935年的4月23日)下午的一点钟左右,(红军)才到达我们这个地方来。到达了之后,他(先进余家的红军)是个炊事员,以前叫伙夫头。(他)带了些炊事工具来到我家,那一排,摆起炊事工具,没有米。我家老爷爷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80(岁)零(多)点。先招呼了坐在院窝(院坝)头,(那炊事员说):“老伯伯:望你家支持,借我们一点米粮,我们还没吃早饭……” 好(已经)一点钟了,还没整得早饭吃,人家红军苦啊!有是有米袋,是空的 ,每个人扛的都是空的,没有米。(我爷爷)大概你们要多少 ?(炊事员回答)我们暂时不能做估量,我们这三样炊事工具,他那个是大团锅喽(行军用锅),煮了(熟)饭以后,要拿(用)杠子抬那种,鼎锅。
后来(我爷爷问红军),大概要多少(米)?我们家给有得起(米是否足够红军吃)?没有的话,我就出去(到)寨子里找。先尽我家的(米)拿出来,我家这屋头(一大家)呢,共计是五家人住。我有五个爷爷,我家父亲是大的(老大)。阿们(我爷爷)喊儿子些(们)来问:“你家给有米?你家给有米?”(回答):有!要多少?过去人家喊戳(畚)箕,这样戳那种,满戳满舀,那个时候是用石(dàn)斗生活,不像现在,有秤称。每一家都戳两畚箕多点来,倒在他们的锅头(里)。估计也没有拿升子傲(熨)过,拿斗傲(熨)过,就拿那个蔑戳(畚)箕装了给他们煮。五家的,家家都戳出来。过去喊当兵的叫军师,就说军师们,那几天是农历的三月二十几,我们院子里的青白小菜(蔬菜)已经没有了,下树了,成林了吃不成了,老了,没有哪样小菜(蔬菜)。你们吃肉的话,就去那里边,我家这里是关猪的。五家人,一家喂一两头猪,没有喂多少,不像专业户。你们要一头就杀一头,要两头就杀两头。你们把猪杀了做菜,我们家没有什么蔬菜。跟他们讲了,煮的在煮饭,杀的在杀猪。
他们北方人杀猪,不像我们南方人烧水烫,他们直接刮皮,把皮刮了之后,拿铡刀,不是菜刀,拿小铡刀“岗彰岗彰”地切。切了炒了之后,刚刚才整得一半,煮的在煮饭,切的在切肉,四架敌机就来了。后来那个炊事员那个头子,可能当时他是一个领导了。他说“余伯,你家不要怕。这个不是滇军,也不是黔军,也不是桂军,这个是中央军……”他说省里面讲的,这个是中央军,他们来撵我们了,老头子跟我爷爷说。飞机在空中一飞,(红军)就去桌子那里拿机子(电台)来发报。一发报之后,嚯!一个血人就抬到我家了,无法了。血人啊!血淋淋的啊!周身是血。
我家在这里加工打油,我家请得有些工人一起加工,我家在打(榨)油。当时我家打菜油、桐油、枧子油,有这些东西,工人们在那点操作。我爷爷就叫他们,别动。你们不要打油了,不管它淌干没淌干,以抢救人为主。那个血人抬到我们家来,要把他医治好。等人家把这个血人救治好,救治好了更其好,人家跟部队走。救治不好,万一死了,(也尽过力)。救治贺子珍的那些人,喊她个“贺大姐”,说“贺大姐,贺大姐,你撑到点!” 实际上已经成了血人,背面(上)的伤很恼火(严重),鲜血直流。你撑到点,共产党的革命一定要成功的,但是(她)不会回声(答),发不出言来答应同志们,等于是死去活来的意思。0915唉!飞机炸的,地皮都炸进去几尺深了,成大坑了, 炸进去那么深,把人炸晕了。当时我家爷爷和我父亲,也不认识她是主席的夫人,是这些年传了,才知道是主席的夫人。
记者:她(贺子珍)当时受伤了,来这里包扎了多长时间?
余伦启:几个小时嘛!等到夜里鸡叫了才走的。我家老人会做木匠,棺材在楼上放着的。那个时候,我家有二三十个人,二三十个人吃饭,加上来这里打工的。
记者:你刚才说,他们(红军)来这里杀猪,做饭。他们给不给钱?
余伦启老人:给呀!给银元。这样,圆的,走的时候,炊事员给我们家钱的。他们(红军)走了以后 (我们)一家子就说,人家还是给我们钱,(这个)钱,略比市场上的价值还高一点。猪打多少钱一斤,几多重?能管多少?在市场上能值多少钱?米在市场上多少钱一升?多少钱一斗?预算了这个价值,(给的钱)比市场上的价格还高一些。人家(红军)这些粮食不是吃白的了,还是给我们钱了。
余伦启老人说,当时他们家见到受伤严重的贺子珍,顾不得多想,就停了榨油,立即添柴烧水,给伤员简单处理伤口,为尽快转移伤员争取时间。红军走了,留下一副皮马鞍给余家人作纪念。余家则将马鞍视若珍宝,之后的岁月,把马鞍又躲又藏,就怕被官府或国民党军收了去。马鞍传到余伦启老人手里,连同马鞍的,还有几句在白布上写着的话:此物贵如金,流传后代人;有朝一日到,见物如见人。
珍贵的马鞍保留下来,进了陈列馆,向更多的人讲述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而威舍的故事还有许多:毛主席战斗间歇利用“寡妇桥”碑文告诉干部战士,只要为了广大群众利益去做人做事,就会得到应有的尊敬和爱戴;毛主席在夜里拎着马灯,去看望受伤的贺子珍和其他伤病员;老王寨的老太太为一队红军煮了一桶甜酒水,年轻的红军战士排着队,一人一个铜板,装满了赵三妹家小半个桶……
红军离开了威舍猪场,但他们留下来的故事,一直在群众中经久流传。比如留下养伤的红军刘万钧、金连山,就得到了当地老乡的保护,最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来源:兴义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