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绣 苗族文化里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

来源: 黔浪网 黔货出山

目前,是世界上仅存的,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刺绣种类。至今,这种工艺从脱棉、纺纱、织布、浆染到绣制成品等各个环节,仍沿袭使用传统的竹木质器械和手工技艺。

位于黔东南中部、清水江剑河段下游沿岸的观么、敏洞、南寨、南加四个乡镇的部分高山苗族村寨,千百年来隐匿着一个相对封闭的苗族支系部落,在这支部落中,女性服饰的特殊元素再现了农耕时期人类最原始的生存需求和向往。它们在刺绣原材料、加工、工艺以及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上与众不同。

锡绣  苗族文化里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

目前,是世界上仅存的,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刺绣种类。至今,这种工艺从脱棉、纺纱、织布、浆染到绣制成品等各个环节,仍沿袭使用传统的竹木质器械和手工技艺。近现代文明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也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但在这支苗族部落生存的各区域内,传统的生产方式、民俗、建筑和服饰,到处都展示着远古农耕文明的古老痕迹。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唐朝诗人李白用此诗赞美杨贵妃花容月貌、国色天香,表达对杨贵妃美貌的欣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用一种持久的信念来完成心目中的大美。 大概锡绣苗族姑娘才有这样的恒心和耐心!苗族服饰被称为女性文化瑰宝,苗族服饰传承着苗族文化、苗族服饰又是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

锡绣  苗族文化里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

锡绣服饰记载

苗族服饰,有“穿在身上的史书”之说,其历史久远,渊源至今已无从考究。据《苗族古歌》载:大约在唐末宋初,苗族首次迁徙至今剑河县境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锡绣服饰是县境内十二种苗族服饰中最独特的一种,从表象上看,锡绣服饰制品端庄古朴的服饰特点至今仍遗存着春秋战国时武士戎装的甲胄之风。在材料的使用上,金属“锡”的使用与甲胄功能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有待进一步考证。

2008年,我们在进行“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普查中,竟意外发现,早期苗族服饰上佩戴的银锁(胸饰),在《苗族古歌》传唱中,即是由冷兵器时期具有防御功能的护心镜结合苗族巫术的理念演变而来。锡绣文化独特而神秘,继1997年英国皇家艺术奖获得者夏丽丝女士率团至南寨乡柳富村考察后,美国、日本、英、法、荷兰等国专家学者纷至沓来,竞相收藏,以求探究并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随后,中国美术馆也进行了收藏。

锡绣  苗族文化里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

锡绣精湛的手工艺

锡绣在材料上使用金属“锡”最终来完成一件刺绣品,其视觉效果是在粗犷的深色面料上缀以银白色的小锡节,故质感强烈、古朴而生动,特别是在阳光下与苗族姑娘同时佩戴的银饰相辉映,更显熠熠生辉,其色彩高贵典雅;在纹饰上它所采用的图案均为高度抽象的几何纹。锡绣的基本特征是以藏青色棉织布为载体,先用棉纺线在布上按传统图案穿线挑花,然后用金属锡丝条绣缀于图案中,再用黑、红、蓝、绿四色蚕丝线在图案空隙中绣成彩色的花朵。

锡绣的传承

锡绣作为衡量一个女孩的成长、为人处事、聪慧娴淑的尺码,她们从小都要学习刺绣,每当农闲时,你会看到一群群苗族姑娘聚在一起学习刺绣。锡绣都是一代代手把手教出来的,每人的上辈就是师傅,当女儿出嫁时,母亲要将一套绣好(用丝线绣制但包锡)的图案交给女儿,让其继承锡绣传统,传承人就是下一代。

锡绣  苗族文化里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

苗族锡绣在材料上使用金属“锡”最终来完成一件刺绣品,正因为用料上的特殊性,使其与其它用蝉丝线作为刺绣的材料相比具有特殊性,改变了人们传统刺绣的用料观念,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刺绣。因此,苗族锡秀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挑花刺绣工艺用料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工艺价值。


来源:秀美黔东南

相关推荐
  • 贵州省渔业协会围绕两大平台 推动会员服务和产业支撑向深层次迈进

    贵州省渔业协会围绕两大平台 推动会员服务和产业支撑向深层次迈进

  • 西瓜跨境提供一站式精细化运营服务 打造高效管理方法

    西瓜跨境提供一站式精细化运营服务 打造高效管理方法

  • 仁战酒亮相成都春糖会 高端酱酒潜力品牌一鸣惊人

    仁战酒亮相成都春糖会 高端酱酒潜力品牌一鸣惊人

  • “多彩贵州·爽爽贵阳”展馆完成布展,185种“贵阳造”将亮相进博会

    “多彩贵州·爽爽贵阳”展馆完成布展,185种“贵阳造”将亮相进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