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笠”久弥新风景异——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马尾斗笠制作技艺传承人吴远忠
来源:
黔浪网
黔货出山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人张志和的诗,充盈诗情画意,溢满悠然自得。斗笠,不过是生活中的平凡之物,但当托之以思、寄之以情,这一普通物象,也可成为诗的韵脚、画的晕彩、美的载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种由简入深、以凡入奇的过程,本就是一道景,不可常遇、难得多见,但若细心观察、用心感悟,这样的景,往往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寻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人张志和的诗,充盈诗情画意,溢满悠然自得。
斗笠,不过是生活中的平凡之物,但当托之以思、寄之以情,这一普通物象,也可成为诗的韵脚、画的晕彩、美的载体。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种由简入深、以凡入奇的过程,本就是一道景,不可常遇、难得多见,但若细心观察、用心感悟,这样的景,往往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寻得。
在凯里市湾水镇格种村,就存在着这种看似寻常却奇崛的景。这里的马尾斗笠,对当地村民而言,不过是寻常之物。对外人而言,如果细看它的形、品位它的韵、深究它的美,就可发现它独成一景、引人入胜。
窥探这份美、领略这道景,需要一个好向导。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马尾斗笠制作技艺传承人吴远忠,就是这样一位好向导。
7月9日,在格种村见到吴远忠时,记者对他最深的第一印象,是他那双独特的手。
这双手饱经沧桑,十指全部变黄。吴远忠解释说:“制作马尾斗笠,得经过一道上色的工序,我这双手经常碰染料,年月久了,染上的色已经洗不掉。”
吴远忠生于1958年,是村中长者,可谓亲历时代变迁,见证诸多往事。
“这个技艺传承久远了,在村里从来没间断过。我也是记事起就开始跟着老一辈学,放学过后,做完家务,就编这个。算起来,也有40多年了。”吴远忠捧出几个斗笠,一边给记者展示,一边述说过往。
几顶金黄的大斗笠摆在桌上,灿烂生辉。斗笠形制精巧、美观大气,充满了极强的辨识度。笠面上,细小的竹篾犹如丝线,纵横交错、均匀铺开,展现出非凡的手工技巧。
“这斗笠,分三层。最下面一层是骨架,最上面一层是笠面,中间是夹层。我们讲的马尾斗笠,就是在中间夹层,编上细细的马尾。”吴远忠上下指点,讲述细致。
“做这样一个斗笠,过程很复杂。得经过选竹料、破篾、编制、包边、上色、铺马尾、镀桐油、晒烤、校准等工序,有些工序里面,又有很多讲究。”吴远忠指着摆在桌上几小捆加工好的篾片说,“拿破篾来说,最难弄的用来编笠面的竹篾。得用刀加工四到五次,把竹片刮成像丝一样的细线。”记者仔细查看,发现这些篾片,最宽不过3毫米,最厚不超过1毫米。
把竹片加工至这种程度,如何做到的?
吴远忠把他的加工工具展示给记者看时,那不过是一把农村常用的普通柴刀。
吴远忠说:“是不是一个做斗笠的好师傅,破蔑是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做出这种细篾,不光得天赋好,还得用心苦练一年,才能做成这种效果。另一个衡量好师傅的标准,就是斗笠的平整光滑度。好的师傅,骨架搭得好,编得巧,做出来的斗笠,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光滑平顺。”
如此精巧的做工,成就了这项技艺的独特,造就了马尾斗笠的稀缺,让其深具市场前景。
“今年端午节,施秉、台江的一些村寨赛龙舟,向村里要了660个斗笠。我提供了350个,村里其他人合计提供了310个。这些斗笠,最贵的900元一个,最便宜的650元一个。按均价每个750元算,这批斗笠卖得近50万元。”吴远忠给记者细算了一笔账。
在吴远忠的记忆里,马尾斗笠的销售一直稳定且可持续。
“1978年,那时我也就二十来岁,除了干农活,就专门做这个。当时主要是到旁海、谷陇等周边乡镇去卖,卖一个能挣20块钱。”吴远忠翻起“旧账”,“遇上赛龙舟,挣得更多。那时的一条龙舟,虽然不像现在动辄要四五十个斗笠,但四五个还是要的,按20块一个来算,也很不错了。”
“1999年,我印象比较深,全村人都制作斗笠,做了近4000个,卖出了2800个,剩了1200个。大家也不担心,因为这些剩下的斗笠第二年又全部卖了出去。”吴远忠说。
马尾斗笠销路好,胜在其品质过硬,也与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密不可分。
“嫁姑娘,必须用马尾斗笠陪嫁,没有这东西,会让人笑话。另外,赛龙舟也必须戴马尾斗笠,否则,不让上船。”吴远忠说。
至于这种独特习俗的起自何时、源自何事?吴远忠也答不上来,他说:“我问过村里的很多老人,他们只说这是代代相传的规矩,到底怎么发端的,实在弄不清楚了。但不用说,它的寓意肯定是美好的。”
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远景不易看清,少数轮廓不易辨明。但无疑,以民俗为底、以品质为魂的格种村马尾斗笠正沿着良性循环的传承、发展道路,越走越好。
作为这项技艺的佼佼者,吴远忠从不回避应承担的责任。
他说:“每逢赛龙舟、嫁娶,马尾斗笠需求都很大,订单会很多,这时就需要大家一齐上阵。我通常是把原材料分给农户,由他们出工出力,做成半成品,我再从他们手上购回,经由我手,制成最终成品后卖给客户。”
为此,吴远忠定了一个回购执行价:售价1800元,回购价1200元;售价1300元,回购价900元;售价800元,回购价600元;售价600元,回购价300元……
在吴远忠带动下,村民多有受益者,吴寿新是其中之一。
2003年,吴寿新在矿上挖煤,不幸遭遇塌方,造成下身瘫痪。15年来,他与轮椅为伴,在病榻缠绵,家境很是困难。
“我做的这种斗笠稍微简单一点,完成一个有300元,一个月能做3个左右,每月算下来也有近1000元。”吴寿新趴在床上,手法娴熟地编织着篾条,他说,“遭了这个变故,我非常苦闷,总感觉生活了无生趣。现在做这斗笠,也算是找到了一个精神寄托。”
“传承的责任重大。祖上有规矩,这个技艺传男不传女。我年轻时,不太敢触碰这个禁忌。现在年纪大了,想得比较开。男女都是平等的,怎么就不能传女了?这几年,我也带了村里的一些妇女参与进来,让她们做一些包边的工序。”吴远忠说,“最近,湾水镇小学、中学发来邀请,我打算忙完这阵,就去给学生们好好上几堂课。”
吴远忠还酝酿着一个计划:准备制作30个马尾斗笠,免费赠送给州歌舞团,期望通过歌舞展演的形式,把这项民族技艺传播出去。
马尾斗笠,在湾水格种村,虽然少了些诗情画意,但其形成的景、呈现的美,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来源:黔东南微报
实习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