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关于荔波第一家糕点店背后的故事
来源:
黔浪网
黔货出山
林记的糕点、糖果还是上好的礼品,林乐平很乐意别人用他的糕点送人,一有这种情况,他总是专门为顾客进行精心包装,主要是用彩色纸包好,再用红丝线包扎,留有可提的线,既便宜又体面。
现在糕点、点心之类的东西
早已不是稀罕物,
但如果时光倒流七八十年,
又是在一个不通公路、不通电的封闭小县,
曾经却存在着一家让当时县城家喻户晓小店,
或许也应该让它留在历史的记忆里。
这期的荔波轶事就来了解下
荔波第一家糕点店背后的故事吧!
林记点心店的成立▼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广西桂林平乐的青年人林国威北上来到贵州三都县求发展,结识县城街上一女子叫杨秀莲。杨家是做糕点生意的,杨秀莲是独女。林乐平与杨秀莲成婚后就到杨家做了上门女婿,杨父便把做糕点的手艺传授给他。不久杨母去世,杨父再娶,由于与后母相处不好,林国威只好携娇妻背井离乡外出闯荡。他们先在独山、麻尾等地做小生意为生,大约于1934年来到荔波县城。那时荔波县城人口很少,民风纯朴,夫妻两便决定安顿下来,他们开始先做些小买卖,不久,就用父亲给的离家钱和仅有的一点积蓄,办起了糕点店。
据林乐平的四女林孝芳、五女林孝华老人介绍,她父母到荔波前并无子女,来荔波一年后,就有林老大,后又生育子女9个。经过推算,林家糕点店创办的时间是1935年,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了。
林孝芳老人告诉笔者说,据她父母讲,他们家办糕点店时,荔波只有杨三公家做一些米糕、土饼,没有真正办店,也没有挂招牌。而他父亲办糕点店不到一年后,就租了当地人巫绍斌家的临街门面做门市,取名――林记点心店并正式挂牌经营。因为杨三公是当地人,杨秀莲就认杨三公为长辈。杨三公与林乐平虽然不同辈分,但由于都是手艺人,相互都很信任,就成了忘年交,从此两家便建立起亲戚关系,和睦相处,共谋发展。几年后,林记点心店搬到周武家一直经营到解放后。根据林孝芳老人指引,笔者来到现场,周家是现在玉镇建设东路2号,巫家是12号,两家相距不过十来米。据《荔波县志》记载,这里就是当时县城“闹市”。
林记点心店的经营▼
林乐平创办糕点店,完全是为了谋生。一来当时县城人口少,二来林杨夫妇共生育十个子女,因此林记点心店经营之初十分艰辛,但由于林乐平为人厚道、技术精湛,他家的糕点、糖果品种多、质量好,生意就越来越红火。
林记点心店的原材料主要是糖、面粉、米粉、油、调料、色料等,多数从广西买来,米面一般都在荔波乡下买,拿回家磨制。做糕点、糖果的工艺既简单又复杂,都是手工操作,关键环节一般都由林乐平负责,其妻主要看门市。林乐平制作糕点、糖果很用心,在品种、花样时时有新东西,先后有几十个不同的品种,如金钱饼、龙凤饼、桃酥、蛋糕、银片糕、软糕、软丁、鸽子死(花生炸)、芝麻糕、芝麻糖、花生糕、花生糖、核桃糕、核桃糖等等,深受喜欢。林乐平还始终坚持诚实经营、微利经营,糕点、糖果一般都在一毫到两毫钱一斤。林乐平常教育子女:我们做东西不能假,要靠回头客,要保质保量。因此,即便后来县城又开了几家糕点店,也没有那家的生意赶上林记的。
据林孝芳、林孝华老人介绍,在她们董事以后,每年中秋节,县城有很多家都摆摊子卖糕点、月饼,但都是抢购林记的,要等她们家的卖完后,才买其他家的。林孝芳老人还告诉笔者一些有趣的事,比如“偷”吃家里的糕点、糖果啊,把“偷”来的糖果分给小伙伴啊等等,因此,街坊和小伙伴都叫她“林点心”。
林乐平做糕点、糖果生意不仅在县城,还经常要去赶乡场。几乎荔波所有的乡下赶场,他都要抬着两箩筐糕点、糖果去卖,每次都是肩挑背托、早出晚归,有时还要走村串寨。因此,即便乡下人,也知道林记点心店。
日本人入侵荔波时,旧政府的人都撤离了,县城的老百姓大部分都逃到樟江上游的白岩脚下避难,林记点心店也暂时停业。林乐平经常拿出一些糕点、糖果送给老人、小孩,做了许多安抚人心的事。
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人、学校的人也很喜欢林记的糕点、糖果,据说五三、五四年学苏联,机关单位时兴跳交谊舞,很多干部跳舞结束后就到林记点心店买糕点当夜宵。
林记的糕点、糖果还是上好的礼品,林乐平很乐意别人用他的糕点送人,一有这种情况,他总是专门为顾客进行精心包装,主要是用彩色纸包好,再用红丝线包扎,留有可提的线,既便宜又体面。
林记点心店的终结▼
1956年,政府倡导公私合营,当时商业局的领导找到杨三公和林乐平,说政府成立了贸易公司,要办糕点厂,请他们参加公私合营,帮助政府办糕点厂,当师傅,带徒弟。不久,林乐平、杨三公就关闭了自家的店铺,林记点心店从此终结,二位老人在县糖酒公司为政府工作直到光荣退休。
来源:荔波宣传
实习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