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屯堡面具 | 寻古追宗 屯堡之魂
来源:
黔浪网
黔货出山
地戏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都要佩戴面具,俗称“地戏脸子”,是代表角色身份的一种夸张面容。人们看戏时通过面具就能看出表演者的身份特点,比如张飞,书上说他是铜铃眼,地戏面具上眼睛就雕得又圆又大;关公,则是丹凤眼……
当年,一部《千里走单骑》让地戏(也称跳神)为众人所熟知,其中花样繁复而极具艺术气息的面具令人叹为观止。
地戏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都要佩戴面具,俗称“地戏脸子”,是代表角色身份的一种夸张面容。人们看戏时通过面具就能看出表演者的身份特点,比如张飞,书上说他是铜铃眼,地戏面具上眼睛就雕得又圆又大;关公,则是丹凤眼……
说到欣赏,地戏的面具讲究的就是写实和传承,不同角色有不同刻法,善恶形象人物特点分明。面相又分文、武、老、少、女五类,俗称“五色相”。除主将外,还有小军、道人、丑角、动物等类别。用面具艺人的口诀来说,“天包地(上齿咬下唇),地包天(下齿咬上唇),上下撩牙分两边;地包天,天包地,龇牙咧嘴显神气”;“少将一支箭,女将一根线,武将如烈焰”等。
地戏面具既是地戏的精华所在,又是彩绘木雕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地戏面具多采用细腻的白杨木和丁香木,运用几十种不同的工具,经过数十道工序雕刻而成。对老地戏面具制作者来说,手就是纯天然的量尺,“脑门3指、鼻子3指、下巴两指、嘴一指”。选木、对剖、砌皮、划线、雕初胚、细加工、上色,几乎都是手工完成。
每一个面具也都饱含了匠人们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截林,要将一棵树截取为一段段的40厘米长的圆木;接着剖半、出坯,把一段圆木一剖为二,然后剥皮,挖空部面,在剥皮面弹墨线并以此线为基准,标出盔线、鼻线、嘴线从而雕刻出面具雏型;最后白面、上彩、做装饰,将毛坯进行精雕细刻、打磨,完成人物的基本造型,再用各种颜料将白面彩绘成戏中人物形象,装上胡须、镜片等装饰物。一面面栩栩如生的地戏面具才算完成。
安顺地戏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广受海内外人士关注,曾在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欢迎,被誉为“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
一起聆听600年的声音
一起感受600年的沧桑
来源:安顺为旅游
实习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