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思南县花灯戏项目 荣获“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来源:
黔浪网
全域旅游
近日,从贵州省文化厅日前发布的《2018—2020年度“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结果公示名单》中获悉,思南县凭借花灯戏项目被命名为“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日,从贵州省文化厅日前发布的《2018—2020年度“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结果公示名单》中获悉,思南县凭借花灯戏项目被命名为“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思南花灯戏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花灯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开初是花灯歌舞,多为“二人转”,后到“三人转”,再到“多人转”。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是贵州东路花灯的代表。2006年思南花灯戏被纳入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思南县已多次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殊誉。
花灯艺术植根于民间的沃土,是民间百姓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血肉相联,是思南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之一,内容丰富,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程式庞杂,有传统的正灯,如“盘灯”、“开财门”、“万事兴”、“说春”等20多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思南花灯不仅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还经过历代花灯艺术家、花灯艺人们不断改编、打磨、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转动人的唱腔,优美的舞姿,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灯戏兼容的独特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思南花灯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珍珠,镶嵌在思南城乡大地,不仅是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也是机关干部职工踊跃参与的健身歌舞,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唱出好声音,跳出正能量,舞出主旋律,形成一道道亮丽独特的风景。
1958年9月,思南花灯《社会主义好》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汇演,走上人民大会堂舞台,博得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2016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首届“美丽乡村好声音”文艺汇演。来自思南县的花灯歌舞《幸福花儿朵朵开》、民族民间舞《永远的船号》、《思南姑娘大脚板》,又在人民大会堂闪亮登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全县28个乡镇(街道)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将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十九大精神、决战脱贫攻坚的典型事迹等等,有效融入花灯艺术创作中,创作出了一批人民喜闻乐见的、广受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如《脱贫路上见真情》《幸福小康路》《石林人家》《大伯大妈话扶贫》《哥哥今年不刹广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通过说唱、舞蹈、小品等形式融入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用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凝聚发展的正能量。
思南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花灯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持续举办思南民俗文化节、“中国·思南花灯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尤其是第三届中国·思南花灯艺术节,共有30多支民间文艺队伍齐聚本次花灯节参加花灯擂台赛,充分展示了思南民间花灯的强大实力。不仅如此,县委、县政府与贵州省花灯剧团联袂打造了大型花灯剧《盐道》,并在北京、银川、贵阳等大中城市巡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提升了思南花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无独有偶,目前,铜仁市、思南县采取市县联合的方式,正在全力打造大型花灯剧《田秋》,将花灯剧《田秋》打造成为能传承、叫得响、观众喜爱的文艺佳作,成为继《盐道》之后,又一部宣传思南文化、展示思南形象、铸就文化品牌、推动思南文化事业发展的精品力作。(安万阳)
来源:游享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