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芦笙世家的掌门人——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
来源:
黔浪网
全域旅游
雷山县排卡村,一个普通的苗族村寨,因为一位芦笙手艺人而在当地出名,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芦笙客商前来采购,各大媒体也纷纷排队预约对他的采访时间。 他叫莫厌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沉迷于制作芦笙50年,一生只做一件事。
雷山县排卡村,一个普通的苗族村寨,因为一位芦笙手艺人而在当地出名,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芦笙客商前来采购,各大媒体也纷纷排队预约对他的采访时间。
他叫莫厌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沉迷于制作芦笙50年,一生只做一件事。
8月1日,记者一行来到排卡村,还未走进莫厌学家中,就听见起起落落的芦笙吹奏声响起。“我父亲正在接受省非遗中心相关纪录片的拍摄,麻烦你们稍等一下。”这位热情招呼记者的年轻人叫莫晓宝,是莫厌学的小儿子。
在院子里,莫晓宝正和母亲、媳妇、姐姐忙着制作笙管和笙斗,有序的分工,让这个家庭作坊里的每一个人都为制作芦笙而忙碌着。“我们正在赶制淘宝客户的芦笙订单,必须按时交货,所以正在加班加点。”莫晓宝介绍说。
当年刚从学校毕业的莫晓宝,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选择离开家乡外出打工。“那时候年轻不懂事,父亲让我留在家里继承制作芦笙的手艺,但是我不想一辈子都待在村子里。到了大城市,才发现不顺心的事太多了。”莫晓宝告诉记者,在外吃过了苦头,他决定回到家乡,继承父亲的手艺,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到最好。
就这样,在父亲的教导下,莫晓宝开始了芦笙制作的学艺之路。“刚开始,父亲就给一把芦笙让我看着样子学着做,也不多说什么。”莫晓宝说,先从剖竹子开始,到簧片的制作,一把芦笙的制作需要60多道工序,对于初学者,每一处都是难点。父亲让他自己钻研,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逐步悟出了芦笙制作的要领。
“为什么我做的芦笙没有父亲做的声音好,客人也更加喜欢父亲做的。”学艺初期,面对客人对自己制作的芦笙不满意时,莫晓宝难免灰心,每当这时父亲总会在一旁鼓励他。
熟能生巧。莫晓宝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加之父亲的指导,如今,他制作的芦笙不仅得到了客商的认可,就连父亲都夸赞他超过了自己。
产品质量过硬了,怎样才能拓展自己的销路呢?年轻一代的莫晓宝自然更加别致,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个网店,吸引了纷至沓来的各地客商,订单远超父亲,年平均收入十几万元。
莫晓宝说:“父亲年纪大了,我学会了芦笙制作的技艺,有义务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它发扬光大。”
在莫晓宝与记者闲聊之余,莫厌学总算完成了纪录片的拍摄,赶来与记者交流。
“一把好的芦笙是有爆发力的,它会吸引着你的双手抱着芦笙,边吹边跳停不下来。”在莫厌学的工作室里,他一边吹着芦笙,一边告诉记者怎样才能做出一把有魔力的芦笙,让芦笙“说话”。
从16岁开始跟父亲学做芦笙,莫厌学便对这一苗家传统乐器格外着迷。
1980年以前,莫厌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生产劳动所占据。为了挣工分,他跟家人拼命干活,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在“工作室”静静地制作芦笙。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村里,莫厌学开始了一门心思的芦笙制作,并成为他生活的全部。
莫厌学生产的芦笙品种繁多、做工精湛、音质圆润,除了满足黔东南各地需要外,还远销广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名气也越来越大,总是供不应求
“我父亲那一辈及以前的芦笙只能吹奏6个音,而我做的芦笙有24个音,除了吹奏传统的乐曲以外,还能吹奏国外的乐曲和当下的流行乐曲。”相比父亲对祖辈技艺的保守传承,莫厌学花了大量时间进行试验、创新,将传统的6个音发展到24个音,使芦笙的音域更宽泛、音调更丰富、声音更洪亮,赋予了芦笙这一古老民族乐器现代的气息。
随着名气的提升,上门求芦笙的客人越来越多,各大媒体也登门采访,莫厌学忙得不可开交。他说:“一年有两个多月是在接待媒体,我都没有更多的时间专心制作芦笙了。”虽然很忙,但是莫厌学认为这是传承人的义务,通过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芦笙、了解芦笙,吸引一些爱好者愿意来跟他学习制作芦笙,他觉得一切的忙碌都值了。
“早几年,村里制作芦笙的人还挺多的,大家也赚了一些钱。到后来,随着订单的减少,村里的大多数人都放下手艺选择了外出打工,只有我们五六个人坚持了下来。”在高兴自己的芦笙制作技艺获得大家认可的同时,莫厌学意识到这门苗家技艺的传承问题。
“吹凑芦笙,表演一天有几百块钱的收入,学习制作芦笙是没有钱赚的,所以愿学的人很少,而其中有天赋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从教导儿子学艺,到在雷山县各村镇招收学徒,多年来莫厌学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芦笙制作技艺传授给想学的人。
“如果说我现在是靠名声吃饭,儿子莫晓宝就是靠手艺吃饭。”说起儿子,莫厌学脸上露出了掩饰不住的自豪笑容。
在莫厌学眼里,莫晓宝不仅是他的儿子,也是他最得意的徒弟。“因为要调准一个音,他经常在那一坐就是一整天,这种刻苦钻研的匠人精神,是我们传承人不可或缺的优点。”
如今,莫厌学把芦笙制作手艺传授给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儿媳妇,子女们整天在家中敲敲打打,这个芦笙世家把芦笙生意越做越红火。
而他所教出的徒弟,也遍布各地,不少人已走上了凭借芦笙制作手艺发家致富的道路。
莫厌学从父辈那里学来了芦笙制作技艺,现在传承给了子女、徒弟,从一开始的担心芦笙制作技艺会失传,到现在的桃李满天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莫厌学十分欣慰。
“只要还有人来找我做芦笙,我就一直干。”原本打算60岁退休的莫厌学,如今已是年近七十岁的老师傅了,可他每天还是坐在一张小板凳上,拿着他最熟悉的工具,制作着他最爱的芦笙。
来源:黔东南微报
实习编辑: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