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来源:
黔浪网
全域旅游
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龙潭村:仡佬族吃新节,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大寨村:谷陇九·二七芦笙节,贵州省三都县:三都水族端节,贵州省从江县污娥村、新安村:苗族开秧门新米节等。
为迎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日报社牵头组织开展了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推选工作。日前,活动办公室选出150个特色乡村文化活动作为“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的候选名单,并予以公示,贵州9个地方的文化活动入围!
“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候选名单(贵州)
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龙潭村:仡佬族吃新节
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大寨村:谷陇九·二七芦笙节
贵州省三都县:三都水族端节
贵州省从江县污娥村、新安村:苗族开秧门新米节等
贵州省从江县岜沙村、高武村:芦笙节等活动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千人大歌活动
贵州省从江县马安村:闹鱼节
调动农民积极性 提升农民幸福感
仡佬族吃新节
“吃新节”是仡佬族人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品尝劳动成果的重大节日。每年农历七八月间,在新谷成熟之际择日“吃新”。节日期间,人们去田间地头采摘谷穗、包谷、瓜果、蔬菜等,并宰杀禽畜,焚香燃烛,恭请祖宗,祈盼年年好运,年年五谷丰登。2012年该节庆获评“中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
该节日通过长期积淀,形成相对固定的庆祝流程,即:村民庆丰收活动、仡佬族吃新节祭拜仪式、观赏仡佬特色文体表演、尝新、吃新等。
谷陇九·二七芦笙节
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七,谷陇就要举行一次盛大的芦笙节,也是我省民间集会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辐射面最广的民间文化盛会。以庆祝当年丰收和来年的风调雨顺之外,更是体现当地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及美好生活的向往,盛况空前,彰显当地苗族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都水族端节
水族端节又称“借端”或“借瓜”,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以水历来推算过端日期。而水历则以阴历九月为正月,水族以秋实为岁首,认为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故以之为一岁的终了,新年的开始。一般而言,端节要从农历的八月持续到十月,分七批过完,从头至尾长达四十九天,可以说是世界上延期最长的节日。端节之时,正是秋高气爽,五谷归仓,水族人民难以抑住内心的喜悦之情,桕聚狂欢,以示庆贺一年辛劳所得,期盼来年再丰收。
苗族开秧门新米节
据了解,从江当地苗族同胞一般在春节后初五至初十过“开秧门”节。节日里,方圆几十里的村寨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带上芦笙,同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欢庆佳节。过了“开秧门”后,就意味着唤醒了沉寂一冬的万事万物,迎来万物复苏的春天,便开始可以耕田犁地了。
从江芦笙节
芦笙节,当地苗语叫“怒噶”、也叫“丢噶”和“卓嘎”,简称“嘎”,是从江县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青年互诉衷情、沟通心灵的浪漫节日,有庆祝丰收、喜迎新年之意。每年春耕前和秋收后,苗族同胞举行逢亥斗牛以及吹奏芦笙,庆祝当年丰收,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侗族千人大歌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享誉世界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小黄村被誉为侗族大歌的发源地,是公认的“侗族大歌之乡”,这里人人能歌善舞,是极富盛名的“侗歌窝”。
从江闹鱼节
“闹鱼节”是流传在贵州省从江县斗里镇、西山镇、雍里乡以及广西融水县红水乡等一带的民俗,至今已有450多年历史。人们在河中争抢活鱼,抢到的鱼越多,寓意福气就越多,此节也有预祝丰收之意。节日里,还举办了苗歌对唱、苗族舞、斗鸟、拔河等活动。
来源:动静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