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多彩贵州两个“宝贝”催生了黔东南的“美丽经济”
来源:
黔浪网
全域旅游
黔东南州是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早在1986年,侗族大歌就在巴黎演出,天籁之音从此传遍世界。
多彩的贵州有两样东西特别珍贵:一个是生态环境,一个是民族文化。而这两个“宝贝”资源在黔东南最为富集。
黔东南森林覆盖率高达65%,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是全国平均值的20多倍。黔东南州境内有大小河流2900余条,是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早在 1986年,侗族大歌就在巴黎演出,天籁之音从此传遍世界。苗族服饰、苗族古歌等72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排全国地州市第一位。
奇山秀水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民族文化,是黔东南的底色,处处彰显着自然美、人文美。
20世纪90年代末
为了守护大自然赠予的绿色财富,黔东南“壮士断腕”坚决执行禁伐令,以一年“木头财政”少收几个亿的巨大代价,留住了这一方的绿水青山。2002年,“黎平县政府虚心采纳侗族农民谏言,及时取消有关部门原定在天生桥风景区内的石料开采点,使景区原始风貌和天然风景免遭毁坏”的故事至今仍被传颂。
2016年1月
贵州省以苗乡侗寨最具舒适节奏和最淳朴的真实感为由入选《纽约时报》全球最值得到访的52个旅游目的地之一,素有“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栖息地”美誉的黔东南因原生态风貌保存较完整成为了这方面的代表。
2016年5月6日
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我州工作汇报后,强调“黔东南州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既是省委给黔东南的战略定位,更是用活“两个宝贝”,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美丽经济”的最优切入点和最佳路径。黔东南的“宝贝计划”正式拉开序幕。
“既要保持发展速度,又要精心呵护山青、天蓝、水净、地洁的生态环境。”全州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早已达成共识。黔东南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用大思路、大布局、大项目、大手笔推动这一重大战略定位落实。
10年前,全省第三届旅发大会打破了雷山西江这个偏远苗寨的宁静,让这个被余秋雨感叹“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千户苗寨家喻户晓。经历多年的蜕变,慕名而来的旅游人数从2007年的15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605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9亿元,带动雷山县2.7万贫困户实现脱贫。
上海游客王先生惊叹:“真没想到,在深山里还有这么大的一个苗族村寨,1000多户苗家特有的木质吊脚楼,充满了民族的味道,让人震撼到血液都能沸腾起来。”
最早开业的农家乐“阿浓苗家”是这个苗寨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年收入曾达到500万元的“阿浓苗家”老板李珍说:“我们做的不仅仅是餐饮,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西江苗寨,现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扶贫的典范。
随之相继兴起的镇远古城、肇兴侗寨、岜沙苗寨、隆里古城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在深度挖掘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的基础上,通过“旅游+文化+生态”,实现了生态、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黔东南珍藏多年的“两个宝贝”走向了全国、全世界。
人们都说,“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条“金扁担”,挑起了绿水青山,也挑起金山银山。“村村皆美景、处处好风光”的黔东南全域旅游潜力巨大,“美丽经济”迅速崛起。
有“小西江”之称的乌羊麻苗寨,依托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等资源,建起了乌羊麻休闲养生度假项目,为当地村民留下美好家园,为城里人留下美丽乡愁,为旅游者留下美妙回忆。
凯里云谷田园、麻江乌卡坪、三穗颇洞等一批农文旅一体化示范园融合发展,曾经的一座座山坡,变身果园、菜园,演变成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触摸下司古镇这座拥有六百年历史的“水上明珠”,感受商埠文化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走进丹寨万达小镇,感受非物质文化的魅力。景区化建设、特色小城镇建设,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依托“旅游+”,万达小镇有效拉动了乡村旅游和二三产业迅速发展,间接带动贫困户3202户12810人实现增收。
两个“宝贝”催生出黔东南的“美丽经济”。2018年以来,全州接待游客9908.12万人次,同比增长33.5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9.13亿元,同比增37.18%,通过旅游扶贫助推6.52万人实现增收。
2018年,黎平肇兴作为央视分会场,把黔东南的万种风情、万千姿色展现得淋漓尽致,逐步成为了国内外旅客的向往之地。
在这个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关于用好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的“宝贝计划”正在实施,黔东南走上了一条“美丽经济”的绿色发展之路,路上风光旖旎。
来源:黔东南微报
记者 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