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毕节老城故事:留存老巷岁月深处的油纸伞印记
来源:
黔浪网
全域旅游
如今,每每走在毕节老城的灰堆坡小巷,老巷还在,两侧的老房早已消亡。
如今,每每追思儿时的故土毕节,我那浓浓的乡愁记忆,总会涤荡起一丝刻满历史沧桑感的韵味,灵魂仿佛再次游走在老街古巷的岁月深处,一些破碎的记忆,瞬间鲜活起来,宛如一树飘荡而去的风情,丰满骨感着远逝的年代留痕。
那年在观看《毕节春晚》一个旗袍秀节目时,我突发奇想,如果那些美艳的毕节女子,穿着中国传统旗袍服饰,手拿毕节手工艺人自制的红雨伞,行走在烟雨濛濛的古街老巷里,那意境,不但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定还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像毕节版戴望舒《雨巷》的韵味,一定会走进老毕节人的年代记忆里。
儿时,每逢雨季,淅淅沥沥的雨水,打在老房瓦楞上,就会洗涤去一季盛夏垒积的风尘,雨烟腾跃,如爬升的云霞,装饰着干净的童心。在屋檐下躲雨,也是一种童年的情趣。雨水顺着瓦片沟槽滴落,形成的雨帘,把老木屋点缀成一种“遮风挡雨”的温情。潮湿昏暗又窄小的家,毫无自卑,小小木瓦房,撑起的是家浓浓的温馨,像雨天里母亲为我们撑起的红雨伞。
大雨三仗,雨水总有停歇时,雨水渐小,大人们就会从门背后,取下红色的油纸伞,急切地奔出门,沿着娃娃放学的路径,寻找不知藏在何处躲雨的孩子,父母为孩子撑起油纸伞,奔跑在老街烟雨中,实为大美,雨伞下都是满满的慈爱。每次在屋檐下躲雨,目睹这样感人的画面,一股暖流就会溢满甜甜的小小的心窝,滋养着心性,把贫穷的幸福感和爱,悄无声息的传递。
昔日的毕节,除了以行业手工业形态了命名的街道——铁匠街、箱子街等外,还有一些在解放后,通过公私合作化,组建的小手工业企业,它们隶属轻工业行业,由毕节县手工业联社管理,然而,这些由毕节祖辈民间手工艺人整合组建的集体企业,大多在改革开放和旧城改造中,逐渐覆灭与消亡,走进了历史深处。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这些传统手工艺人的老去与仙逝,传承下来的终究不多,而一些新业态却不断涌现,这种现象,仿佛也是一种时代进步的必然。
毕节县雨伞厂始建于1954年,1956年为“五星制伞合作大社”,位于毕节城内灰堆坡,1967年更名为“雨伞厂”,属轻纺集体企业。最多时有手工艺人66人,主要产品为藤制品、雨伞、汽车蓬布。
1997年,通过《关于黔西北商贸城建设需要雨伞厂被拆除一次性安置职工报告的批复》,该企业终在新世纪来临的1999年7月27日,经市(县级市)轻工总会、联社批复:“雨伞厂,经总会于1999年6月26日会长联席会议,7月26日会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你厂报告及分配方案,以90万元给予补偿作一次性安置职工的报告和分配方案”。
拆除了该企业,拆迁面积1043平方米,其中门市65平方米,并将产成品、原材料、设备、厂房全部转让给贵州群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获转让金90万元,对职工作一次性安置,企业解体。
斯者如逝夫!如今,每每走在毕节老城的灰堆坡小巷,老巷还在,两侧的老房早已消亡,林立起的是栋栋高楼,我不觉滋出一丝酸楚和欣慰的复杂愁绪,仿佛那些制作红油纸伞的老艺人们还没有走远,仍在埋头制作传统的木艺油纸伞,那些男女老艺人的身影,仍在小小厂房内专注的精心劳作,这种感觉和年代记忆,晃如就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情。
来源 | 云上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