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黔南又上央视了!平塘——“天眼”看古今,天堑变通途
来源:
黔浪网
全域旅游
《平塘县志》的出现,揭开了一座边远之地分分合合的往事云烟。
CCTV-10
2019.3.16播出了
《中国影像方志》平塘篇
《中国影像方志》平塘篇预告片
1992年出版的《平塘县志》序言写道:“平塘历史上无县志,现在《平塘县志》编写出来了。”
官方县志的序文,预示着一段湮没于历史的空白,终于被文字所填补。《平塘县志》的出现,揭开了一座边远之地分分合合的往事云烟。
平塘历史上曾经有超过三百个土司出现,现在分布于平塘境内近上百个山头的古屯堡遗址,就是当时平塘土司割据状况的直接写照。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地方推行“改土归流”,由中央派驻流官,逐渐撤销了土司特权。
据《平塘县志》记载:“1912年置州判和弹压,1914年置平舟、大塘两县”。1941年7月1日,平舟、大塘两小县被合并,在原名中各取一字,合称平塘。
一个“平”字,消蚀了漫长的历史硝烟,创造了今天的恬淡与和谐,从此,平塘以一个崭新的县名,承前启后续写新的篇章。
古朴瑰丽的牙舟陶
作为全国十大名陶之一,平塘牙舟陶以古朴、深厚又带有神秘感的独特风格,在陶制工艺品中一枝独秀。
窑变和冰裂是牙舟陶的两大特点,由青变红的窑变和纹路天成的冰裂,使得牙舟陶的每次烧制,都成为匠人和运气的较量。
2008年,牙舟陶独特的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平塘牙舟镇全力打造的牙舟陶文化园已经初具规模, 在牙舟陶博物馆中, 可以看到牙舟陶大师们的传承作品。在陶艺馆可以亲手体验制作过程,配套的商业街提供了正规的展示场所和交易空间。
牙舟陶匠人们借着现代的商业模式,为六百年古陶镀上了活力的釉彩。也正是他们,让更多的平塘山水幻化成为更加美丽的存在。
灵动粗犷的毛南族打猴鼓舞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但这样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却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打猴鼓舞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传说,有一个毛南族小孩失足掉进了山洞里,渐渐地长成了猴子的模样,当他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竟做了一个皮鼓,日夜不停地在山洞里敲鼓跳舞。
此后,被感动的乡亲们也模仿着他的动作,来祭祀怀念逝去的故人,世世代代延续至今。
毛南族打猴鼓舞十分耗费体力,要不停地模仿猴子的各种叫声与动作。这种表演形式,看似手舞足蹈、动作夸张,但喻意中掩藏着对逝者的无尽思念。
后来,毛南族打猴鼓舞渐渐地通过当地红白喜事广泛流传,演变成地方独有的民俗舞蹈。
2008年6月,平塘县的毛南族打猴鼓舞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眼”旁的天文小镇
2007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立项,在平塘县建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这是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这项国家工程是由已故著名科学家南仁东及其团队负责建造,它利用平塘的喀斯特漏斗洼地,依托克度镇大窝凼村独特的山体优势,在世界上独创了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中国天眼”。
在天眼睁开巨目的十几年里,曾经的克度镇,成为了一座天文小镇;从天幕休闲区、到天文时空塔,五花八门的天文观测、天文体验,让过去的田园,摇身变成了一座神奇的特色小镇。
每一位平塘人都熟知三天广场有一座雕塑,名叫“平塘星”。
2010年7月2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中国第一次以县命名小行星。“平塘星”的殊荣,和天眼一样,是人类科学赠予平塘人的永恒的礼物。
平塘人千百年的坚韧是厚积而薄发,为了幸福家园,他们敢于挑战甘于付出。
世界透过天眼,看到了平塘的秀美,平塘透过天眼,把目光远播到了未来。
平塘人,以婉约的性格,坚强的意志,不屈的体魄,奋力地谱写着感天动地的现代篇章。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内容来源:央视科教、云上平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