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植根苗族文化 “绣”制美好人生
来源:
黔浪网
全域旅游
在色彩斑斓的民族手工艺中,蜡染和刺绣可谓驰名已久。千百年来,这些主要以女性作为主导角色的“非遗”手工艺,不仅让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传播,更让女性撑起了脱贫致富的“半边天”。
“染”出多彩生活,“绣”出美好人生。
在色彩斑斓的民族手工艺中,蜡染和刺绣可谓驰名已久。千百年来,这些主要以女性作为主导角色的“非遗”手工艺,不仅让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传播,更让女性撑起了脱贫致富的“半边天”。
苗人邦选取了几位苗族女性,她们或用指尖经济带动残疾人群体就业致富,或从田野考察探寻民族文化根源,或将蜡染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她们的故事,值得分享。
三位苗族女性
Frist
追梦“绣”美人生
张艳梅和女儿
我于1977年出生于黔东南州台江县的一个苗族家庭,母亲潘玉珍是当地的刺绣能手。我三岁时不幸患上了脊髓灰质炎,几经访医药,最后还是无济于事,留下了双脚残疾的后遗症。
可以说,是母亲的刺绣点亮了我童年生活的色彩。我是在母亲的背上长大的,小时候,母亲常常一边刺绣,一边向我讲述娘家革东镇五河村的故事,在那里,姑娘们人人都能刺绣,家家户户的木机声昼夜作响……母亲的故事让我迷恋上了刺绣,在母亲的教授下,我从最基础的挑绣开始学习,而后深入学习母亲拿手的劈线平绣,另外又向奶奶学习绉绣、辫带绣等不同的刺绣手法。
张艳梅的母亲
1997年高中毕业后,由于身体原因,我的大学梦破灭了。从那时候起,我下定决心:我的双脚虽然残疾了,但我有正常人一样的思想和双手,我要自立!我要把从小跟母亲学习的手艺用起来,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做一个苗族服饰刺绣的企业家!
为此,我不断深入学习刺绣,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1998年初,我接到来自贵阳的一笔定单,赚到了从业以来的第一桶金,让我看到了刺绣的前途和光明!当年7月,通过母亲的牵线,我带了本县六位绣娘到北京的一家刺绣厂工作。尽管在外漂泊多年,我始终无法忘记家乡。2009年,我回到家乡创业,创办了“台江县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厂”,2011年,刺绣厂资金周转发生了困难时,我得到了县联社一笔支持残疾人创业的“特殊贷款”五万元。得到这笔贷款后,我如鱼得水,将这些贷款用来买丝线、绣片分发给县内、县外的绣娘加工。为使自己的刺绣厂有起色,我拄着拐杖顶严寒冒酷暑,不断往返于全县各个村寨,发放刺绣品加工生产,并收集刺绣成品。待刺绣成品收集到后,又奔波到全国各地寻找订单,接收订单,其间不知拄坏了多少双拐杖,磨破了多少次手掌。
绣娘们
多年的市场经验和对苗绣的浸淫、学习,加上长期与苗绣手艺制作者的接触,我吸取了不少的经验,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苗绣的针法几十种,每种针法都代表了不同的区域性,只有传统的针迹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大胆创新,才能更好地适用于现代人的实用性,让更多爱好苗绣的人接受。就我自己而言,也是把苗族元素应用于自主设计的产品中,例如把苗族古歌神话传说的姜央等运用十几种针法,应用于刺绣牯脏衣、壁挂、旅游刺绣包、织锦上,使苗族历史文化和精美的刺绣工艺融为一体。
张艳梅作品
我自走上刺绣创业以来,我的产品也曾获得了一些荣誉。如2012年,《金黄色鼓藏衣》获得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民间刺绣类优秀奖;2012年,《外婆的背儿带》荣获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民间刺绣类银奖;2015年,作品《苗疆祥瑞图》获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16年作品《龙说》,荣获国际民间工艺品银饰刺锈绣博览会银奖;2018年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展出的《苗族牯藏衣—开天劈地》,荣获刺绣类铜奖;2019年,我还被台江县评为全县“最美绣娘”。
我深知,这些成绩的获得,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广大妇女的支持!为了让残疾人找到更多“自食其力”的出路,我争取得到各级残联支持,举办残疾人绣娘培训班,让她们掌握刺绣技能,养活自己。近九年来,我把那些贫困妇女、残疾妇女、留守妇女聚集到一起,让她们和我共同创业,用自己的双手绣制出富庶的生活。如今,我在台江地区已带动出13户困难妇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残疾人5户。带动26名留守妇女找到了致富出路。在榕江县塔石地区培训了刺绣画娘18人,其中低保户妇女8人。
张艳梅和绣娘们
“每个人都会经历磨难,可是一切磨难终将过去,最终在你生命里开出灿烂的花”,随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号角的吹响,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残疾人能够像我一样,凭借自己的双手,将苗族文化传播出去的同时,绣制出自己的美好人生!
(来源:苗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