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桑维亮:加快推动黔东南州文化旅游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
黔浪网
全域旅游
黔东南一年中有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等节庆活动400多个。
黔东南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总人口48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1.6%,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2%,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30%,为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创建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享有“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民间手工艺之乡、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存核心地、迷人的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等诸多美誉。“侗族大歌”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服饰、古歌、银饰等53项72个保护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全国市州之首;有中国传统村落409个,数量居全国市州第一。一年中有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等节庆活动400多个,多彩浓郁的民族文化使黔东南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森林覆盖率达67.67%,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文化大餐、山水盛宴”。
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文化旅游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围绕建设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深入推进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实施,全州文化旅游业呈现结构优化、业态创新、转型加快、亮点纷呈发展态势。
一、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始终把文化保护作为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性工程,以建设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抓手,着力实施文化遗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民族文化教育传播等一批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出台了《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民族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依托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推动民族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黔东南旅游新形象、新品牌,探索出了一条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新路。
二、加快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培育
始终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传统饮食、民俗节庆等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着力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产品化、市场化,打造了以镇远古城、西江苗寨、肇兴侗寨等为代表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品牌,以卡拉、石桥、施洞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型旅游景区景点,以苗年、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等为代表民族传统节日旅游新热点,以《仰欧桑》《云上绣娘》《银·秀》等为代表的民族文艺精品,黔东南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民族文化已成为黔东南旅游产品的最大魅力所在。
三、共建文旅融合发展的扶贫新路
始终坚持把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途径,把解决更多就业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切实发挥“文化+”“旅游+”的潜力,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深入实施民族文化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工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熟悉的乡土文化变成乡村旅游、民族工艺品等产业发展资源,让更多群众从自身创造的民族文化价值中分享发展红利。通过贵州旅游扶贫云数据采集系统显示,2018年旅游扶贫助推6.68万人实现旅游增收,旅游富民成效日趋显现。
、来源: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