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全域旅游看贵州:遵义海龙屯确认18处南宋哨台遗址
来源:
贵阳晚报
全域旅游
南宋末期,为抵御蒙军,播州“土司”经朝廷允许后,在城外的龙岩山(即今海龙屯)“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
海龙屯地貌雄姿
近日,记者从遵义海龙屯考古工作站获悉:研究者通过梳理过往资料并实地调查、探测后,确认了环绕在海龙屯上的18处宋代哨台遗址。该成果进一步证实,海龙屯在宋代已具有一定规模,明末的防御重心有所转移。
文献资料说,南宋末期,为抵御蒙军,播州“土司”经朝廷允许后,在城外的龙岩山(即今海龙屯)“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由此可见,在南宋末期,当时被称为“龙岩新城”的海龙屯,实际上是一个国防工程。
南宋时期的“龙岩新城”究竟有多大?大致布局如何?因后期记载、研究不多,人们认识有限。
以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副馆长李飞博士为主的考古研究团队,在整理和研究近年海龙屯考古发掘资料时,通过仔细梳理,发现了更多有关南宋时期海龙屯的信息。其中就包括早先的研究者称,屯上有宋代“敌楼”的说法。“敌楼”,是指古代城墙上的层楼,也叫谯楼,供守城瞭望传令、存放军械、遮风避雨之处,用于加强城墙防御性能。
根据该信息,李飞、韩文华等人在海龙屯上开展了实地调查,在南北城垣内侧18个地点采集到南宋瓦砾,而瓦砾的发现表明该处曾有建筑。
经仔细勘察,海龙屯的南北城垣均为南宋遗迹。李飞、韩文华等人吊着小树下到悬崖一侧调查,或小面积掘土探测,找到大多数尚存的宋代城墙,并在个别城墙砖石上发现了“十九”、“四渡水”等文字。
一处宋代城墙出土的宋瓦片沿城墙修建的步道
考古研究人员在城墙边上,找到了被称为“敌楼”的设施遗址。目前发现的这类遗存共18处,它们中部分早年资料有记录,部分则为新的发现。从修建地点看,它们大多建在城内地面上,而不是在城墙上,还有个别建于城墙以外。
无一例外,这些“敌楼”都建于屯周山脊外凸处、地势高敞处或冲沟附近,形若天然“马面”。李飞描述说,这些分布点,居高敞处者一则便于向远眺望,一则便于左右呼应;居冲沟旁者,则便于向下查看敌情。因此,采用比较中性的“哨台”的称呼。
据介绍,18处哨台中,仅1处修建在城墙以外,即有名的“绣花楼”。民间传说,“绣花楼”,是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之女绣花之处,她在此与山崖下的男子对歌诉衷肠。“现在确认,‘绣花楼’非绣花之处,而是一处重要的哨台遗址,且始建于南宋,明代继续沿用。”李飞说,因为“绣花楼”是18个地点中唯一既有南宋瓦砾,又见明代砖瓦砾的地点。由此可判定,在明末整修海龙屯时,依然被末代土司看重,其余则在明代已废弃不用,表明海龙屯后期的防御重心转向东西两侧。
内容来源:贵阳晚报 文:黄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