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非遗传承看贵州:这个独门绝活,只有盘州有!
来源:
黔浪网
全域旅游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筒箫传承人陶春学以纯熟的技艺现场制作大筒箫。
近日,笔者慕名走进神秘的大筒箫发源地——盘州英武镇马场滑石板村,亲眼目睹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筒箫传承人陶春学以纯熟的技艺现场制作大筒箫,陶春学还向我们演奏了传统曲目,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大筒箫的神秘色彩与独特魅力。
大筒箫属于民间竹制乐器直箫的一种,因其形粗、大、长,故而称为大筒箫。现年44岁的陶春学是滑石板村党支部书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接触大筒箫,在工作之余研究、探索、传承制作和演奏技艺。
只见他选用了当地生长的一根径粗近10厘米风干后的慈竹,锯成长约130厘米,利用镰刀、小刀、凿子、挫刀等工具开始创作。首先按一定距离凿了一般大小的6个音孔,6个孔均不在一条直线上,方向自下而上。再用铁棍和锅丝将筒内节骨残渣抹光。然后不断调试各个音孔的音准,在竹筒的顶部切口插入簧片,形成1、2、3、5、6五个音阶。经反反复复试音,才确定音准。只见他的双手在不停地钻孔、锉光、刮平、修饰等,技艺纯熟,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精心雕琢,一件作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还展示了曾经制作的系列产品,现场演奏了自创代表作《执箫人》,以及《迎亲》、《送亲》等传统名曲,箫内发出低沉雄浑厚重又不失婉转的美妙音符,余音袅袅,让人陶醉不已。
据陶春学介绍,大筒萧又名“龙箫”,苗语称“姜不独”,大筒箫属于重低音竹管乐器,是盘州市英武镇滑石板村苗族独有的一种传统吹奏乐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乐在缺乏重低音乐器的不足。演奏方式独特,口、手、脚并用,动作和谐统一,成贵州民间乐器一绝,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实属罕见,不仅能独奏,还能与其他乐器合奏,被誉为民族乐器的“活化石”。
大筒箫由已故的苗族老人杨连方于上世纪50年代首创大筒箫的制作和演奏,后将制作和演奏技艺传授给王连兴,王连兴又传授给杨其祥,杨其祥再传授给年轻勤奋的陶春学,经陶春学近二十多年的研究、发掘、创新,成为了大筒箫制作和演奏的第四代传承人。通过口传、文字、曲谱等方式进行传承,因声色低沉浑厚,乐音很小,所以,一般在夜深人静时吹奏,适宜民间丧礼等祭祀活动。
2006年,大筒箫的制作与演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当前,大筒箫制作与演奏技艺正处于濒临失传的危机。为了将这一独特罕见的民族乐器瑰宝传承下去,陶春学大力向外宣传推广先后赴深圳参加文博会展演、俄罗斯索契中俄中小企业论坛推介演出等活动。并在工作之余,应邀到马场学校、盘州市职业学校为广大师生授课,无私地向前来登门学习的爱好者传授制作和演奏技艺,不遗余力地展示大筒箫制作与演奏技艺,将濒临灭绝的民族乐器传承和保护、普及和发扬光大。
作者:吕文春
来源:盘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