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贵州:习水县“四个引领”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来源:
黔浪网
全域旅游
习水县地处黔北、襟连川渝,是西南地区通江达海的前沿通道,也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发轫地、主战场和世界酱香型白酒基地核心产区之一。
习水县地处黔北、襟连川渝,是西南地区通江达海的前沿通道,也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发轫地、主战场和世界酱香型白酒基地核心产区之一。境内红色文化丰富、生态资源多彩、酿酒文化厚重,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习水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生态引领、服务引领、品牌引领,全力打造黔川渝结合部县域旅居中心。2018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5亿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速连续三年均保持40%以上,旅游市场持续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
摄影:高立 王庆 周东亚
一、坚持规划引领
利用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旅游精品,构建旅游发展新业态,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一是注重规划设计。按照“县域景区化、产业旅游化”思路,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经普查,全县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158个,其中优良级以上的资源单体150个,景点涵盖全县26个乡镇、街道办),围绕“一圈?两核?三轴,八景八镇、多星全域”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和文旅、康旅、林旅、酒旅、农旅、体旅“六旅一体”全产业布局,编制完成《习水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17—2025)》《鰼国文化园总体规划》等系列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形成“多规合一”的全域旅游规划体系,科学指导全域旅游建设。二是合理空间布局。主打“城市乡村、生态绿色、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旅游四张牌,构建以城市旅游为主的鰼部森林度假区、以鰼国文化和康养为主的鰼部创新区、以红色文化为主的土城创新区、以清朝贵州早期工业文明和生态绿色为主的中国丹霞谷、以酒旅融合发展为主的中国鰼酒城“三区一谷一城”重点景区格局。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旅游项目和旅游基础配套建设资金约280亿元,已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赤水河谷),丹霞谷景区、四渡赤水纪念馆、土城景区等4A级景区3个,东风湖湿地公园、宋窖酒庄、桑木苗乡荷塘等3A级景区7个,初步形成梯次分明的全域旅游布局。三是推动全产业融合。聚焦历史人文圣地、山水生态绿地、康养度假福地、美酒飘香园地、乐活宜居宝地“六地”战略定位,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重点发展红色“研学行”体验、康养地产、丛林探险、乡村旅游、山地骑行、特色酒庄等业态,推动“文、康、林、农、体、酒”六旅融合,打造“旅游+”产业集群,着力构建全域发展、多点支撑、多级融合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截止目前,全县已引进旅游康养度假地产项目28个,共投资约68亿元建成旅游康养度假地产137.9万平方米;建成鰼部森林度假区小火车、东风湖湿地公园科普馆、中国丹霞谷袁锦道“四十八坊”、土城“四渡赤水”培训学院、飞鱼部落、探险挑战吊桥、宋窖酒庄等一批旅游新业态。
摄影:高立 王庆 周东亚
二、坚持生态引领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先导性工程,筑牢绿色屏障,将绿色资源、红色文化、鰼国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人气与财气俱佳的旅游品牌。一是强化环境整治。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体系,出台配套政策,把打好污染防治战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抓手,切实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大力实施“青山”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打好生态建设攻坚战,推动山、水、林、田、湖共生共融。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环保专项资金1.26亿元,实施环保整治项目12个,建成旅游厕所58座、污水处理厂74座,实现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二是做好生态文章。围绕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共生共荣的发展目标,依托赤水河、习水河流域良好生态植被和独特的自然奇观,打造赤水河旅游绿道、习水河旅游绿道和丹霞谷旅游景观道;依托县城20万亩森林、湿地,建设鰼部森林度假区,打造“城在林中、湖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山地特色森林城市,实现习水“推窗见绿、出门进园”。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打造生态景观林1.6万亩,森林总面积达2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7%;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殊荣。三是塑造康养福地。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休闲避暑、康养度假”旅游品牌,以鰼国文化生态旅游创新区为重点建设区域,总规划面积1351.5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鰼创区围绕打造重庆避暑“后花园”目标,全力引进旅游康养度假地产项目,带动康养旅游发展,获“亚洲可持续生态景观奖”“中国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贵州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等称号。截至目前,已先后引进28个旅游康养度假地产项目落户园区,总投资约68亿元,建成旅游康养度假地产137.9万平方米,已售124万平方米,销售率约90%;夏季常住度假游客10万人,2019年园区正建设并推向市场40万平方米康养度假房。
摄影:高立 王庆 周东亚
三、坚持服务引领
全力推进旅游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域旅游接待能力,强化旅游服务意识,积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让游客“走遍千山万水、难忘贵州习水”。一是加强旅游配套建设。做好旅游新旧六要素承接转换,统筹推进机构、交通、智能、服务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全面推动县域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提档升级。2018年,全县新建全域旅游智慧指挥中心1个、游客集散中心1个、高标准游客接待中心12个、A级标准旅游厕所48座,新建御景大酒店、鰼部大酒店、圣地客栈岁月土城、青瓦房等一批精品客栈、酒店。截至目前,全县有各类宾馆酒店、客栈(农家乐)1126家、接待床位31372张、旅游停车场面积164000平方米、旅游从业人员14434人。二是打造旅游服务品牌。围绕打造“顺心、安心、放心、开心、称心、舒心”旅游环境“六心”目标,对全县景区景点、宾馆酒店以及旅游经营户,强化开展旅游安全和旅游服务质量培训,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从业水平。目前已陆续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习水”、旅游服务“六心”行动、“红城义工”旅游志愿服务等活动 15场次;开展导游讲解大赛、旅游服务人员技能大赛,完成五好讲解员试点建设,组建49名专业讲解员从事红色旅游讲解工作,培养“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4名;围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组织开展旅游专题培训7期,培训旅游从业人600人次。三是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设立旅游警察、旅游法官等职位,常态化开展旅游执法检查,坚决打击“敲诈勒索、强买强卖、不合理低价游”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营造良好文明旅游环境。今年以来,县文体旅游局在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等重大节假日和汛期、避暑高峰期等重点时段,联合安监、市管、消防、住建等部门对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酒店等重点领域累计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检查580余次,妥善处置处理旅游投诉8件,检查旅游企业40家,依法调查处理旅游企业1家,有效维护了习水旅游市场秩序和形象。
摄影:高立 王庆 周东亚
四、坚持品牌引领
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旅游活动,并利用现代新媒体宣传、推介习水旅游,积极用信息技术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高效的智慧旅游服务。一是加强活动营销。围绕旅游品牌创建,通过举办大型赛事、推介会,增加旅游群众参与度,让习水旅游从黔北一隅走向世界,给外来群众留下“习水印象”。近年来,先后承办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大会、第十届遵义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协办贵州省第十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举办红军节暨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全国北纬28.3度最美森林穿越赛、国际女子精英挑战赛等国内外重大活动,“鰼国故里?绿洲红城”“旅居习水”等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向往度不断提升,关注习水、走进习水的各地游客越来越多。二是加强媒介宣传。强化景区营销推广,通过与腾讯、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合作,采取微电影、影视植入等方式进行多渠道、高密度的网络营销活动,不断提升“绿洲红城·鰼国故里”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向往度。目前,已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先后拍摄了中央电视台《文明密码》《走遍中国》栏目和《十个连长一个班》《伟大的转折》《五台会兄》等影视作品,创作了《欢迎你到习水来》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在省内和重庆等地的旅游网站开通习水旅游板块,与新华社贵州分社合作开通“微习水”公众平台和“新华习水”APP客户端宣传、推介习水旅游。三是加强智慧推广。按照“一张网络、三大智慧旅游系统平台、一个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四圈一线智慧景区建设”的“1314”规划建设体系,通过建设习水全域旅游智慧指挥中心以及APP打造,积极发挥全域旅游智慧指挥中心功能,实现应急调度智能化、便捷化。目前,旅游智慧指挥中心已采集20个景区数据,实现3个4A级景区和7个3A级景区的数据联通,同时还在16个景区建设了报警柱、监控、音柱(广播)、机房、显示器、触摸屏等数据设备;各景区景点网络信号覆盖率达到97%,依托网络通讯开通售检票管理系统、监控系统、语音广播、人脸识别系统等一系列智慧服务。
来源:中国新媒体信息网 (高洪义 通讯员 丁海洋 陈浩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