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群建苗寨:留住民族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
来源:
黔浪网
全域旅游
群建苗寨地处鸭甸河与鸭池河汇流处,清镇、黔西和织金三县交界的河谷地带。
百里乌江画廊发源于乌蒙山脉,北源六冲河,南源三岔河,两条源流分别在深深的峡谷里流淌了几百公里后汇合成了乌江。
沿乌江画廊最美一段的东风湖逆流而上四十分钟,有一个被誉为“贵州省苗族歌舞之乡”的苗寨,她就是位于东风湖畔笋子岩下,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苗族风情的群建苗寨。
参加花坡节的苗族同胞
群建苗寨地处鸭甸河与鸭池河汇流处,清镇、黔西和织金三县交界的河谷地带。山水独特秀美,在拨地而起、直播云天的天竹峰下,大鹏展翅旁,苗族村寨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在这里居住着数百苗族同胞。
“相传在300多年以前,他们的先民来自江西,在这里定居后,今天已发展成为150余户的大村寨。民族文化底蕴富足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苗族民俗风情。”群建村第一书记徐江介绍道。
从历史文化上看,群建村有着深厚的底蕴。1861年,太平天国起义军翼王石达开曾率部在此这驻军一周,组织苗族人民反抗清朝的统治,并赠送这里三门铁炮。
建群村民居
群建苗族民居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集中表现的场所。苗族建筑艺术,同苗族其他门类艺术一样,建群村苗族同胞们的住房多以木结构板壁房为主,依山而建,凝聚着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和传统习惯。由于在历史发展中,受地理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逐渐改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黔西北民居。
这里的苗族少女多在耳畔发髻上斜插一把木梳,因此又称他们为“歪梳苗”、妇女的衣裙上绣有鲜艳的花草和鱼鸟等图案,因此又有“花苗”之称。
“歪梳苗”的头饰是用1斤羊毛抡成细毛线并染黑,连同头发一起,挽成直径约l尺的盘型髻于头顶,略向后垂,左侧插一木梳。这里的苗族衣着艳丽,衣为无领襟,刺绣花边约2寸,托肩离及袖臂皆绣有宽花边,袖肘部分则为蜡染。用长幅布扎腰,围腰全绣有花。下身穿蓝布裤,外面套裙,裙腰为宽白褶,蜡柒花。
要说最能代表群建苗寨的舞蹈,那非得芦笙舞莫属了。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群建苗族将舞蹈和武术融为一体。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芦笙拳舞”和“苗家拳鼓舞”,将健身与娱乐巧妙地结合起来,丰富了民族的文化生活。
群建村芦笙神鼓舞
传统节日也是建群苗族同胞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中,跳花节是其最为隆重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跳花”一词仍为汉名,因坡上栽有花树而得名,与苗语意思不尽相同。苗语称跳花为“欧道”,意为“赶坡”。
跳花日期在农历正月初八、初九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未婚男子背上十几床甚至几十床精美的背扇扇面,如是未找到对象女子可请兄弟代替。女子则用包裹包上银铃、银珠、银链等装饰品。男子吹笙舞蹈,女子摇铃执帕起舞附合,围绕花树翩翩起舞。有爬花杆比赛、有比射弩、比针线手艺,有武术表演、斗牛等文体活动。花节前天寨中老人就开始栽花树,苗家人遥见花树而作准备,次日清晨空寨前往;第三日,跳花结束,客人就近处苗寨食宿,饮酒吹笙弄弦欢乐、通霄达旦。花树由寨老送至长期不生育者家中,不生育者见之大喜,宴请宾客。男女青年借此择偶,老人吹笙奏笛,以庆丰年。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群建村下一步将投入民族村落建设资金、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金、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单位培养金等,以期在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迸发新活力,民族文化走出去步伐更加自信。
内容来源:天眼新闻、织金发布、毕节文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