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白天看美景 夜里看演艺 |活用“非遗” 为旅游注入文化底色、夜色活力
来源:
贵州日报
全域旅游
夜色醉人,峰林间,鼓声一响起,悠悠八音唱。 万峰林景区,如今成为集中展示非遗、民俗文化魅力的平台。每天晚上8点,来此旅行的游客都能在乡愁集市小广场榕树下免费欣赏一场非遗、民族舞的精彩惠民表演。
夜色醉人,峰林间,鼓声一响起,悠悠八音唱。
万峰林景区,如今成为集中展示非遗、民俗文化魅力的平台。每天晚上8点,来此旅行的游客都能在乡愁集市小广场榕树下免费欣赏一场非遗、民族舞的精彩惠民表演。
古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八音坐唱震撼开场,欢快的苗族板凳舞点燃气氛,非遗传承人布依山歌飘然而出勾出淡淡的乡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转场舞热情奔放......没有华丽的舞台,只有专业的表演,精彩的节目与旅游有机结合轮番亮相,尽显黔西南非遗特色与深厚文韵。演出现场人潮涌动,吸引着无数市民与游客互动体验。
“能看到非遗传承人的表演,不虚此行!白天看美景,夜里看演艺,还能一起玩,真爽。”景区丰富多彩的夜间体验让游客惊喜点赞,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互动,独具黔西南特色的旅游产品在游客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乡愁集市也成为游客夜游的打卡地之一。
“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专业的表演,太幸福了!孩子也玩得很开心,长了见识,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带着孙子前来观看的市民段阿姨说。
“专业的惠民演出为景区聚人气、汇客流,也提效益。夜晚的客流量大增,连带着我们的美食都卖得好。”景区夜间演艺让游客驻留,让景区商铺、摊位延长营业,商贩们都开心不已。
“只要不下雨,艺术团在景区每天都有演出,现在已成为常态。节目里布依八音是重头戏,一定是开场表演。也吸引了不少喜欢八音、擅长八音的老百姓加入我们的队伍学习和表演八音。演出队里吸纳了多位非遗传承人,包括布依八音传承人、布依山歌传承人。”32岁的万峰林旅游集团山水贵客公司艺术团团长、布依族八音坐唱州级传承人岑继创介绍。
“目前,平时的演出队伍已达30多人的规模,都是我们本地老百姓,演员每月演出收入有3500元左右。艺术团人数最多的时候曾有100多人,大家参与了《寻梦万峰林》的大型表演,对传承和发扬布依族文化、特别是国家级非遗布依族八音坐唱,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得益于黔西南州高度重视、文旅部门的体系化保护,在黔西南旅游发展的带动下,依托丰富、优质的非遗与旅游资源,积极促进非遗与旅游“联姻”,由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专业演员组成的在景区表演、外出展演的艺术团应运而生。
布依族八音坐唱牵手旅游,多次代表黔西南州到全国各地进行文艺展演,已成为黔西南州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艺术团则成为黔西南州赴外做好文化旅游推介的主力军,担负着宣传景区、弘扬民族文化、向游客展示非遗、民族文化、文艺节目演出等任务,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做出了积极贡献。
岑继创对布依族八音坐唱走入景区,唱到省内外颇有感触:“月初,我们艺术团刚跟着黔西南有关部门从昆明做完旅游推介回来。马上又要准备去贵阳、成都搞旅游推介了。我是2006年进入艺术团学八音,如今非常开心能够带队走出去,将八音唱给各地的人听。”
下一步,景区管理方将会在景区夜游演艺方面下功夫、做文章,让演出内容精品化、产品多元化,让观众既能看到高水平演出,又能受到文化熏陶,提升旅游体验。
链接: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八音坐唱2006年5月被国务院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1月,兴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布依八音)之乡”。据介绍,因由牛骨胡、葫芦胡、刺鼓、箫筒、小马锣、小镲、包包锣和月琴等乐器演奏,并用布依语进行说唱,故当地人称其为“八音”。在20 世纪80 年代,《曲艺音乐集成》的资料采集工作者在“八音”前冠以“布依族”三字,又因其主要以坐唱的方式进行,故称“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八音坐唱在南盘江畔土生土长,经口头、手头代代相传,始终保有温度,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常活动于民族节日、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是布依族人民琐碎日常温暖生动的所在,代表了布依族群众温和、好客、坚毅耐劳的朴素性格,在广大乡村,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民众增进感情、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来源:贵州日报